(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 》,陋室,( )。銘,古代( )。作者( ),( )代詩人。
(二)詞語解釋
1、名 2、靈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5、鴻儒 6、白丁 7、調素琴 8、金經
9、無絲竹之亂耳 10、無案牍之勞形
11、南陽諸葛廬 12、西蜀子雲亭 13、何陋之有?
(三)語句翻譯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3、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四)課文理解
銘,古代文體名,用于述功紀行或警誡勸勉,文辭精練,有韻,讀來铿锵有力;體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與格言頗相似。本文雖隻有81字,卻是銘辭中的長者。本文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從開頭至“惟吾德馨”:文章開篇四句,簡潔有力。以類比的方式開頭,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為後面歌頌陋室埋下了伏筆。
“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牍之勞形”:描寫居室環境與日常生活。先以“苔痕”二句寫“陋室”環境之清幽甯靜,再以“談笑”四句寫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無絲竹”二句則含有對比的意味,突出了室主人超塵絕俗的胸襟。遠離嘈雜的音樂,遠離傷神的公務,這種既像隐士,又居于塵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徳高尚之士羨慕的,也是凡夫俗子們向往的,讓我們看到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南陽諸葛廬”至“何陋之有”:運用類比手法,連舉三位古人來證明“陋室”不陋。作者借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屋舍來對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諸葛亮與揚雄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這二人為自己的楷模,說明自己也有他們一樣的德操與才能。最後一句引用孔子的話,更具有雄辯的力量。“何陋之有”一句,語出《論語・子罕》,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後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應了開頭“惟吾徳馨”一句一一陋室不陋關鍵在于“君子居之”,即本文開頭所說的“惟吾德馨”。
《陋室銘》的作者借“陋室”表達自己的志趣。他筆下的陋室,是“苔痕上階綠”,讀者從淡雅之色中可以感觸作者的恬淡之心;是“草色入簾青”,淡雅中又生機盜然,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恬淡中充滿生機的鮮活生活狀态;而“素琴”“金經”則暗示了質樸高雅的情趣。自然環境、生活情境,共同構建了一個鮮明生動的“陋室”,也就突顯了一個鮮明生動的“吾”(作者),從而使“德馨”的含義變得具體可感了。
1.通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了室主人怎樣的節操和情趣?
答:表達了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隽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為傳誦。那麼本文的主題應如何概括呢?
答:本文通過對陋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這樣寫的目的何在?
答:類比的寫作手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
4.文章對陋室從哪幾方面進行描寫?這幾方面突出陋室怎樣的特征?
答:景色之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交往之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陋室特征:雅。
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用了怎樣的手法來寫室中事?寫出了室主人怎樣的情感?
答:反面虛寫。寫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絆之情。
6.“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一句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為什麼要這樣寫?
答:運用類比的寫作手法。用古名賢之室類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賢自況,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7.文章以孔子的話結尾,用意何在?
答:引用孔子的話,更具有雄辯的力量。“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應了開頭“惟吾徳馨”一句——陋室不陋關鍵在于“君子居之”,即本文開頭所說的“惟吾德馨”。
8.劉禹錫自比諸葛亮和揚雄,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什麼?
答:都具有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風,高雅脫俗而才華橫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