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堂人物的講究?◆ 張長元“升(登)堂入室”現在已成為一句成語,源于《論語·先進》:“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在孔子門前鼓瑟,有賣弄之意,同學們看不起他,繼而孔子又為他解了圍:仲由鼓瑟的水平大有提高,已登堂,但未入室堂、室者,古代宮室也,前者是堂屋,後者為後屋,即内室“升堂入室”喻學習和技藝所達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淺之别,入室為最高境界,登堂次之如《漢書》(班固著)的《藝文志》中說:“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雖然漢初賈誼的騷體賦“理既切至,辭亦通暢,可謂識大體矣”(劉勰《文心雕龍·奏啟》),但不如後來的司馬相如“廣博宏麗,卓絕漢代”(魯迅語)如将登堂入室不加拆分而連用,則比喻學問或技能達到了高深的地步,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家堂人物的講究?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 張長元
“升(登)堂入室”現在已成為一句成語,源于《論語·先進》:“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在孔子門前鼓瑟,有賣弄之意,同學們看不起他,繼而孔子又為他解了圍:仲由鼓瑟的水平大有提高,已登堂,但未入室。堂、室者,古代宮室也,前者是堂屋,後者為後屋,即内室。“升堂入室”喻學習和技藝所達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淺之别,入室為最高境界,登堂次之。如《漢書》(班固著)的《藝文志》中說:“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雖然漢初賈誼的騷體賦“理既切至,辭亦通暢,可謂識大體矣”(劉勰《文心雕龍·奏啟》),但不如後來的司馬相如“廣博宏麗,卓絕漢代”(魯迅語)。如将登堂入室不加拆分而連用,則比喻學問或技能達到了高深的地步。
從中國古代建築制式看,升堂入室實則有三個層級:入門、升堂和入室。上文孔子省略了入門這一環節。資料顯示,堂室是我國古代民居建築格局,有人将其稱為“門庭堂制”。我國古代建築類型的形成過程是由處(野處)而居(穴居),由居而宅(住宅),由宅而宮(宮廟)。門庭堂制是中國人恪守禮制的建築空間模式,是一種珍貴的建築文化。按該制式,一般說來,門外堂前均有庭:所謂“庭院深深”,指堂前的庭;而“門庭冷落”中的“庭”則是指門前的庭。“門——宮室牆垣所設,可以開合,通出入處地”(《辭源》)。有人甚至認為“中國建築是門的藝術所構成的空間組織”,這主要是古代禮制賦予了“門面”以特殊文化(如以門面标示社會地位或官階等級)内涵;堂者,“自半已前虛之,謂之堂”,往往是會客之所;室者,堂後以牆隔開,後部中央叫“室”,室的東西兩側叫“房”。中國古代建築,空間講究虛體(院庭、檐廊),布局推崇群體,庭、院、堂構成庭院建築三大要素。有堂必設門,堂後設室和房。由此看來,升堂入室這句話還蠻有古建築文化内涵呢,我這裡隻不過是在借他山之石以“攻門”而已。
如将登堂入室用來比喻學習或技藝修養的一種方法,亦無不可。當然,它是諸多學習方法的一種。在這裡,我們先談談夫子在《論語》中告訴了我們那些學習方法。我以為,孔子把學習是當作一種認知活動來看待的,而不僅僅是讀書。因此,他倡導的學習方法是多樣化的,學習的時空是開放的。從方法看,他令學生通過讀、問、聽、視、察、為(實踐)來學習。“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要學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顔淵》),多交朋友,并在學習中加強自身修養。對于讀書學習,孔子主張“學、習并舉”:“學而時習之”;講究“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學習時空的開放性是指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孔子的一生是“生活即學習”的一生,為學生做出了榜樣。他帶學生周遊列國14載,以“四科”“六藝”教學生,開放課堂,以讨論式研究問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孔子倡導“快樂學習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前面所講的子路在孔子門前鼓瑟,也許是子路“樂學”的表現,所以孔子鼓勵他“升堂矣,未入室也”。
很顯然,如将登堂入室視為一種學習方法,它應該是線性的,是循序的漸進的。對于這種方法,前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1849-1936)的臨終遺言,對其作了經典性說明:“從你的工作之始就要在知識積累方面養成嚴格的循序漸進的習慣。……在攀登高峰之前,要學習科學的基本知識。在沒有走完第一步的時候千萬不要走第二步。永遠不要企圖用大膽的猜想和假設去掩蓋你在知識上的缺陷。這個肥皂泡雖然絢麗奪目,但它一定會破滅的,它留給你的隻有難堪。”上述孔子的那段話也許包含了這層意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