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說從元末明初寫起(“楔子”),一直寫到明萬曆四十四年(“幽榜”),前後曆時約二百四十八年。正文從第二回開始,故事發生在明代成化末年,上距“楔子”約一百二十年;結束于第五十五回“四客”故事,此事發生在萬曆二十三年,下距“幽榜”二十一年。前後曆經一個朝代的興衰。
2、《儒林外史》内容概述:
3、元末時,諸暨縣一個村裡有個叫王冕的少年。他天性聰穎,不足二十歲就精通了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各種學問。他淡泊名利、不求仕進,自制了一頂極高的帽子和一件極肥的衣服,每逢花明柳媚之時,便以牛車載了母親到處玩耍,盡享天倫之樂。知縣派人請他出山,他辭别母親,離鄉背井而去;朝廷遣官來召,他就連夜逃往會稽山下。全書借王冕的一生引出一大批儒生來。
4、周進屢試不第,在山東兖州府汶上縣薛家集一所蒙館教課糊口。新中的年輕秀才梅玖當面嘲弄他,舉人王惠輕慢他,薦館的夏總甲嫌他不常去奉承,村裡人也嫌他呆頭呆腦,他眼看連這隻破“飯碗”也端不住了,隻能跟着姐夫金有餘去賣貨。一次,偶去省城“貢院”,他觸景生情,隻覺無限辛酸,悲痛不已,一頭撞在号闆,頓時不省人事。衆人不忍,湊錢幫他捐了個監生入場應考,不想居然中了,旁人阿谀拍馬且不說,他居然自此官運亨通,三年内升了禦史,欽點廣東學道。他吃足科舉之苦,當了權後總要細細看卷,以免屈了真才。老童生範進,應考二十餘次,總是進不了學。此番應試,适逢周學道主考,出于同病相憐,拟将範進取為秀才。範進求官心切,不顧嶽父胡屠戶的臭罵,繼續又去城裡參加鄉試,誰知中了舉人。範進得知中舉消息,欣喜若狂,兩手一拍,不省人事,被他嶽父一記巴掌,方打得醒過神來。從此,範進家不是親的來認親,不是朋友的來認作朋友,有送田地的,有送店房的,有投身為仆以圖蔭庇的,趨炎附勢,不一而足。三兩個月光景,家奴、丫鬓都有了,錢、米更不消說,不料樂極生悲,老母歡喜得一下子有口氣沒上來,命歸西天了。而“七七之期”一過,他便急着和張舉人一起奔赴各地去打秋風了。
5、嚴貢生是個品德惡劣的儒生。他霸占窮人的豬,賴掉船家的工錢,還欺負守寡的弟媳,強送兒子“過繼”給弟媳,奪得其弟嚴監生遺産的十分之七左右。他的德行還比不上一個唱戲的優伶。鮑文卿和倪廷玺兩人雖是戲子,但廷玺過繼給鮑文卿倒是出于真心。倪廷玺改名鮑廷玺後,甚是聰明伶俐。他乘杜慎卿做勝會之機,請求賜些銀兩,讓他拉扯一個戲班子起來。杜慎卿将他介紹給堂弟杜少卿,從少卿那裡得了一百兩銀子,他便自去搭班營生了。
6、杜少卿為人善良、正直、慷慨。他家的婁太爺有病了,其實不過是他家先尊的一個門客,少卿卻把他養在家裡當祖宗看待,親自侍奉湯藥。他得知楊裁縫喪母缺錢,又把衣服當了予以接濟。最後,他終把田産賣光,以賣文為活,但卻“布衣蔬食,心裡淡然”。住在南京的時候,他居然一手攜着妻子,一手拿着金酒杯,不拘形迹地去遊清涼山,使一路遊人不敢仰視。有一個叫沈瓊枝的,視富貴如土芥,甯肯刺繡賣字為生,就是不肯給鹽商做妾。少卿獲悉以後,極為贊賞她的反叛性格,與她結為知己。杜少卿鄙視功名利祿,但他虔誠地信奉儒家的禮樂教化,曾與遲衡山、虞育德、莊紹光等人一起,用古禮古樂祭祀“先賢”吳泰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