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中庸流傳最經典的一句話

中庸流傳最經典的一句話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4 02:49:21

中庸流傳最經典的一句話(中庸新知六十八)1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一、為什麼至誠能盡其性?

誠,我們前面也說過,就是我們要心中所思所想與我們的行為一緻,行誠于心,知行合一。也就是專一、沒有雜念、沒有分别、沒有妄想的境界。

我們也說過誠的修煉方法就是擇善而固執之,所謂擇善,就是要選用一個自己真正認知的觀念,自己認為最值得堅守的人生觀;所謂固執之,就是堅持踐行,不能把善留在口頭上,留在想法中,而是要在生活中,社會上,努力踐行,堅持而固守。

隻有這樣的堅持的,才能完全發揮個人的天賦,個人的秉性,個人的性格特點,這就是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的意思。

二、為什麼能盡人之性?

擇善而固執之,能完全發揮我們個人的天賦,個人的秉性,那怎麼通過我們的個性天賦,又能盡人之性?

當我們通過行動和實踐,認知了自己天賦秉性後,我們就有了一面鏡子,其他人的行為和秉性,就能通過我們鏡子衡量得失,就能認知到所有的天性和禀賦,以及行為的得失。

人與人有差别,但是,這種差别隻是多少上的差别,隻是尺度上的差别,不會超越人性、情緒、欲望、智慧和行動能力。

所有人的天性與禀賦,都有相似性,我們無法把握,隻是因為缺少了衡量标準,通過自我天賦個性的認知,我們就能認知所有人的天性與禀賦,這就是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三、為什麼能盡物之性?

如果我們能夠認知和理解所有人的天性與禀賦,那麼我們就能認知到萬事萬物的天性與禀賦,這是什麼原理呢?其實很簡單。

我們都說誰誰是鐵石心腸,意思是心腸硬得像鐵和石頭一樣。形容心腸很硬,不為感情所動。這是我們常用的比喻,通過這個比喻,我們就能通過此人的個性特點,能夠知道鐵與石的一個特性:硬。

這隻是一個簡單的例子,《道德經》就是通過認知自我,而認知天地萬物大道。

中庸流傳最經典的一句話(中庸新知六十八)2

四、為什麼贊天地之化育?

贊天地之化育,就是能夠通過認知天地萬物特性而能參透背後的邏輯,這就是天地的變化和創造能力。

《道德經》原本叫《德道經》,先有德篇,通過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萬物的關系,天地的關系,讨論人的得失,認知人性,而後才有對道的認知,才有道篇。

我們現在說人定勝天,也許有可能我們人能勝天,可是我們自己都沒了解清楚,就忙着替天行道,這就是不是贊天地之化育,而是替天地之化育。

五、什麼是與天地參?

能夠認知到天地的變化和創造能力後,我們一定要有些貢獻,這就是三才者,天地人。天地萬物能夠有變化、有創造能力,如果我們人也加入這種創造中,自然就有更多的變化和更大的創造能力。

人與天地參,有兩個前提,第一,是人的境界,需要到達聖賢階段,有能力與天地參,不能胡亂變化和創造;第二,是承認天地變化和創造的主導地位,不能以人主導天地變化,這就是不是參了,就是取而代之了。

這就是我們傳統特有的修煉方式,向内求,修心之道。

向内求,求什麼?求的就是認知自我,認知人性,從而實現超越人性,成為聖賢。

向内求,怎麼求?路徑就是:至誠,盡其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看懂天地之化育,最後是可以與天地參。

這就是一個真正平凡而誠懇的人,成就聖人境界的路徑。這也是每個人最核心的修煉路徑,适用于任何行業,任何場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