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行走河畔,蔚藍天空下,水清如鏡,岸邊秋意漸濃,令人陶醉……如今,崇明區城橋鎮的河湖越來越美了。水清岸美的環境背後是精心的管護。今年,城橋鎮開展鎮村級河道管護市場化運營,引入第三方公司,構建完善的運營管理體系,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麗城橋。
讓每條河道都有人管
“以前,一下大暴雨,河岸就塌下去。”說起家門口的小河,家住城橋鎮聚訓村的村民郁老伯頗有感慨,“水不流動,有時候有很大的味道,家裡就聞得到。”說起以前,再對比如今他眼前河岸整潔的模樣,郁老伯很開心。“這條河自修整好以後,河岸不坍塌了,每天還有人來查看清理雜物,環境變好了,我早上在河邊散散步,心情舒暢。”
郁老伯切身的感受也是許多村民的共同心聲:“家門口的小河不臭了”“斷頭河河水也變清了”“水面上漂浮的垃圾沒有了”……河道的變化讓人驚喜,而這一變化得益于河湖管護市場化運營新模式——今年8月,城橋鎮開始積極探索市場化運營模式,引入第三方專業河湖管護團隊,提升河道保潔專業化、精細化水平,守護一湖碧水。
“讓每條河道都有人管”,城橋鎮水務管理所所長張超介紹,秉持這一理念,通過河湖管護市場化運營,可以讓全鎮400多條鎮村級河道都得到“同等關注”,實現“全方位覆蓋、無縫隙對接、一體化管理”,達到水面清潔、河岸整潔。
以郁老伯家門口的河道為例,河道不長,兩岸都住有人家,因屬于村一級河道,各方關注度不高,河道基本屬于“自治”狀态,想改善卻始終沒有抓手。今年第三方公司接手後,先對河道進行清淤疏浚,再用綠化混凝土進行加固,谷坡兩邊種上綠植,整體煥然一新。
這是一條河道的“變身”。市場化模式運營後,第三方公司開始着手調研鎮域範圍内的所有大小河道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對部分河道進行提升性整治,包括土質邊坡河段拓寬、新建護岸、兩岸綠化修整提升等相關工程。不僅有提升,河道的“長治久安”還要靠基礎養護。“我們每天都會巡查河道,清理垃圾。”養護人員張師傅表示,公司成立了一支60多人的專業養護隊伍,每位養護人員負責3000多米河道,保證每條河道均有相應負責人,負責垃圾清理、河岸整潔等相關工作。“河道上的大小事情我們都負責”,責任落實到人的工作機制,讓無數“毛細血管”實現“變身”。
三方合作凝聚強大“水力量”
那麼,引入專業團隊管護河湖後,是否就可以“一包了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市場化運營模式之下,老百姓也仍舊是管護河湖不可或缺的角色。
老百姓是知情人:哪裡的河湖不好,不好在哪裡?日日與河湖挨着的老百姓最了解。前段時間,城橋鎮不少河道出現福壽螺,小小的螺藏在小河裡不顯眼,并不好找。老百姓對家門口的河道卻相當了解,“這裡有粉紅色的卵塊”,有人指路讓養護工作事半功倍。
老百姓是監督者:養護人員的工作怎麼樣,巡查清理及時嗎?老百姓來來往往都看得到。為了保護生态環境,清除河岸上的雜草不可以使用農藥,老百姓可監督監管類似的違規行為,促進養護工作更加細緻專業。
老百姓更是參與者:廣泛發動老百姓加入“河湖長”大家庭,讓這股力量成為“官方河湖長”的補充,共同管護。打開手機,楊先生開始了他的“巡河之旅”。“發現問題就拍照上傳,看到美景也可以分享,人人都可以體驗當河長。”家住聚訓村的楊先生是一名愛水人士,過去一段時間,他積極參與到河湖治理中,“将發現的問題拍下照來,反饋到村裡,很快就會有養護人員來現場查看解決,非常快速高效。”楊先生說。
而為了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第三方公司還特别拿出一筆獎金用以獎勵給有突出貢獻的“民間河湖長”。“接下來,我們還将繼續推動‘民間河湖長’參與到河湖長工作中,凝聚起他們的力量,并且通過他們的行動、宣傳,不斷擴大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大衆愛河護河意識。”
除這兩方之外,城橋鎮水務管理所也在發揮着自己的積極作用。按照月度、季度、年度,管理所建立了完善的巡河記錄,針對巡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上報。同時,管理所還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考核标準,實行獎懲制度,通過日常檢查、平常巡查、專項督查等方式對河道保潔情況進行評分,根據考核評分結果并視情況予以獎懲。
河湖管理保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各方,城橋鎮正通過構建“公司管理 政府監督 百姓參與”的新模式,推進各方力量參與河湖管理保護,促進河湖共管、共治、共享,不斷提升城橋河湖管理保護水平,讓每條河流都成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