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寇抓緊了侵略中國的步伐,他們一路由華北直撲西北,另一路直奔華東地區,與中國軍隊在上海遭遇,淞滬會戰就此展開。中國軍隊訓練落後、武器落後,沒有制空權,沒有制海權,仍然硬着頭皮阻擋日軍的步伐。
2、戰事進行到十月底,中國軍隊已經開始節節敗退。駐守閘北區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奉命撤出戰場。為了讓大部隊順利離開,八十八師第五二四團第一營奉命斷後。他們在副團長謝晉元的帶領下駐守四行倉庫,執行阻擊日軍的任務。
3、四行倉庫建于1931年,是當時閘北最高大的建築。原本是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的聯合倉庫,因此被稱為四行倉庫。第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之所以選擇該倉庫作為駐防地,主要考慮的是,這個龐大的建築非常堅固,易守難攻,指揮部隊也比較方便。後勤方面,四行倉庫儲備了大量的糧食、彈藥和飲水,不怕日軍的封鎖。
4、當時駐守在四行倉庫的官兵隻有423人,但是後來在媒體宣傳上一直稱他們是“八百壯士”。“八百壯士”是不存在的,原本第一營确實有八百多人,但是淞滬會戰一開打就損失慘重,經過幾次補充後仍隻剩四百多人。
5、後來四行倉庫保衛戰開打以後,謝晉元不希望日本人了解四行倉庫守軍的底細,因此故意将一個八百人的假名單透露給媒體,而媒體此後就一直稱他們為“八百壯士”,後來國民政府也就将錯就錯,跟着喊“八百壯士”。真實人數隻有宣傳的一半。
6、這個四百多人的部隊其實就是國軍的炮灰。這一點,無論是指揮官謝晉元還是普通士兵其實也都清楚。戰場上數十萬部隊都擋不住日軍,憑借他們區區四百多人,哪裡能擋得住。但是為了大部隊,他們還是毅然決然地做出了犧牲的決定。無論如何,這四百多名官兵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們在四行倉庫苦守了四天,中國軍隊得以從容撤退,并且完成了重新部署。四天之後,謝晉元的這支孤軍在英國使節的協調下,在國民政府的同意下,他們放下武器,進入公共租界。這支孤軍之所以能夠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固然與他們的浴血奮戰分不開,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與四行倉庫的位置有關。四行倉庫坐落在蘇州河邊,往南過河之後就是公共租界,倉庫的東面也是公共租界。
7、日軍從北面殺來,遭到四行倉庫守軍的阻擊。但是他們不敢發起大規模攻擊,更不敢使用炮火等重武器對四行倉庫開火。因為槍炮都是不長眼的,他們生怕發起大規模攻擊,炮彈會落入租界。要知道,租界是英法等歐美強國的地盤,此時的日本尚未向英法等國宣戰,因此不願意跟他們撕破臉面,引起種種麻煩。所以,盡管日軍向四行倉庫發起過六次攻擊,但是攻擊的規模都不大,炮火也不是很猛烈。因此,謝晉元的部隊才能夠一直扛四天。四行倉庫守軍之所以聲名顯赫,也與國民政府不遺餘力的宣傳有關。抗日戰争開打至今,政府軍一敗再敗,士氣已經低落到了極點。“蔣委員長”也希望能找一個點宣傳一下,吹噓一把,提振一下士氣,因此,盡管國民政府也知道四行倉庫保衛戰背後的事,他們依然要大力宣傳“八百壯士”抗擊日軍的壯舉。
8、同時,“委員長”還有另一層打算。當時的政府軍,武器裝備落後、各種武器彈藥奇缺,戰争所需的經費嚴重不足,老蔣希望歐美列強能夠出手援助中國。而如果中國軍隊不堪一擊,那麼給多少援助也沒用。老蔣希望用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故事告訴列強,中國軍隊還能打。這樣,要援助的時候,勝算也大一些。謝晉元的這支孤軍進入公共租界後,就遭到了軟禁。軟禁持續了四年,1941年4月24日早上,四名士兵被汪精衛僞政府收買,在早上出操時一擁而上,将謝晉元當場刺死。事實證明,這“八百壯士”也并非鐵闆一塊,他們中也有意志薄弱的叛徒。同年12月,太平洋戰争爆發,日本人跟英法等國徹底撕破了臉,日軍殺入公共租界,“八百壯士”成了日軍的俘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