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體育學校校長

體育學校校長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8-15 05:03:38

  【編者按】

  中考體育100分、體育中考占比加大、體育培訓市場走俏火爆……最近半年,體育牽動着無數考生和家長的心。

  但體育的面貌從不隻是分數——随着體育理念不斷夯實加深,有一群校長用10年或更長的歲月大力開展體育教育,用運動教會孩子如何為人、如何謀生。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走訪全國多地,采訪多位“以體樹人”著稱的體育校長,他們的學校或坐落于城市周邊鄉村、或來自脫貧攻堅地區,也有杭州、成都的現代化大城市學校。

  但相同的是——他們都用體育影響着孩子的未來,體育甚至改變了許多孩子的命運。

  體育學校校長(體育校長陳剛首創體育畢業證)(1)

  制圖:白浪

  11年後,陳剛仍然記得在都江堰市聚源中學的那一個個早晨,熹微的晨光中,學生們在操場上跑圈的身影。

  那是汶川地震後的第二年,他從成都被派往都江堰負責聚源中學的重建工作——那是地震中傷亡最嚴重的學校,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他一到達就能感覺到,籠罩在整個校園裡的氣氛,“不正常”。

  體育,是他給出的解決方案之一,“體育不僅強身健體,更可以改善人的精神。”

  如今,離開了聚源中學,身為成都市天府第七中學校長的他,仍然把體育看作是辦學最為重要的學科之一,創立“體育畢業證”、設計體育學分……正如他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所說,“重視不重視體育,應該是一位校長是否合格的基本要求。”

  體育學校校長(體育校長陳剛首創體育畢業證)(2)

  陳剛校長。澎湃新聞記者 蒲垚磊 圖

  體育幫孩子們走出震後陰影

  1982年中師畢業後,陳剛就走上了講台,從鄉鎮學校,到宜賓縣中學,後來他一直做到了縣中學的副校長,乃至縣教育局的副局長。

  但在2003年,他又決定來到成都從普通教師做起,這樣的選擇,讓不少人感到驚訝。

  這還不是他教育生涯最重要的選擇——2009年,他被成都七中派到都江堰負責領辦汶川地震後重建的聚源中學(即七一聚源中學、八一聚源高中兩所學校)。

  “我有農村和行政工作的經驗,學校覺得我去合适。”回憶往昔,陳剛對澎湃新聞記者這樣描述自己被“選中”的原因。

  不得不承認的是,在那個時候,這樣一份任務,被很多人都視為一份避之不及的“苦差”。

  首先的一個現實就是,重建災區條件有限。陳剛還記得,震後不久,他曾經陪着校長去聚源中學看望過去那邊支教的老師,結果下雨,上完課回到帳篷,被子就已經漂在了水裡……

  “如果是去支教,還有一個比如一兩個月的期限,但領辦學校至少就得三五年的時間。”上任之後各方面工作如何解決?能否圓滿完成任務?種種擔心也曾萦繞在陳剛的心頭。

  陳剛對澎湃新聞記者回憶,當他在2009年春夏之交,以領辦校長的身份再度來到這所學校的時候,學校還隻有闆房,一直到10月份,援建的學校建築才修建完畢,師生們才得以擁有了“新家”。

  但需要重建的,不僅僅是幾幢樓房。

  在那場災難性的大地震中,聚源中學正是傷亡最為慘痛的學校,共有278名師生遇難,數百個家庭就此破碎。

  重建起來的聚源中學裡的師生們,即使走過了那場災難,同時也不得不背負着痛苦。

  “那些孩子還有很多老師,家裡要麼有人受傷,要麼有人遇難,很多孩子家裡也有傷亡受災的,氣氛很沉悶。畢竟災後才一年,整個學校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正常’。”回憶起那段經曆,陳剛的記憶依舊深刻。

  “大家在活動、在上課的時候可能看不出來,但是一旦安靜下來,就會感覺精神狀态不對勁,可能也是出于搞教育的人的職業敏感,仔細觀察的話,一靜下來,人的狀态是不一樣的,是一種陰雲密布的感覺。”

  體育學校校長(體育校長陳剛首創體育畢業證)(3)

  在聚源中學工作時期的陳剛。

  災難的陰影,想要走出來當然不會是容易的,但作為校長,陳剛也不願意看着孩子們一直深陷在沮喪與痛苦中,于是他想了一個很簡單也很直接的辦法——讓孩子們多運動。

  除了運動會和體育課,他還組織了師生每天早上和課間操跑步鍛煉,并且大家一起呼喊口号,孩子們跑步的步伐和喊聲,成為了聚源鎮的一道風景。

  陳剛還記得,當時的七一聚源中學和八一聚源高中這兩所學校,高中出早操的時間要早一點,初中則要晚20分鐘,“當時我也從成都七中帶去了兩位同事,就先在高中這邊(帶着學生)早操跑完了,再去初中那邊去帶着晨練。”

  “不僅是讓孩子們從陰影裡走出來,對于社區的居民的精神狀态也是有積極影響的。體育不僅強身健體,更可以改善人的精神。”随着時間過去,“學生開始變得活潑開朗了。那種苦難在人身上留下的痕迹慢慢地愈合。”

  在聚源中學,陳剛待了三年,學生們跑步的身影,彼時已經成為他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有一個身影,卻在11年後依然讓他難以忘懷。

  “有一個孩子,腿殘疾了,本來跟他說,其他學生去跑步的時候,他可以就留在教室看看書自由活動。但是他卻一定要堅持在每次同學們跑步的時候去操場邊看着,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就算隻是看着大家跑步的樣子,自己心裡也會好受些。”

  體育學校校長(體育校長陳剛首創體育畢業證)(4)

  陳剛在七中萬達學校創辦的體育畢業證制度延續至今。

  他首創“體育畢業證”

  在聚源中學的三年,對于陳剛來說是寶貴的一課,他親自感受到了,體育的能量原來可以如此巨大和深刻。

  回到成都之後,他也沒有忘記這些經驗,開始在新的工作崗位上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體育,這個以往常常被“邊緣化”的科目上。

  事實上,陳剛自己雖然不是學習體育出身,但對體育的興趣卻是一向濃厚——剛開始工作時,最流行的電影就是《少林寺》,在其影響下,他也開始自學武術,“工作之餘每天早上都會以練武為樂趣,就是自己看書,照着書上練。”

  而在更早的青少年時代,運動更是伴随了他的成長,“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玩的,就是喜歡動,到處跑,隻要有水池就會跳下去。”

  陳剛沒想到的是,自己在體育上做的新“試驗”,很快就成為了媒體追逐的熱點。

  2011年開始擔任成都七中萬達學校校長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他提出了“體育畢業證”的制度:學生必須要完成一定的體育要求才能獲得這一證書,打分标準包括體育參與态度、體質健康情況、體育專項技能掌握情況、以及是否完成了三年跑600公裡的要求。

  尤其是最後一項三年跑步600公裡的要求,當時得到了衆多媒體的報道,陳剛自己也說,“沒想到引起這麼大的轟動。”

  彼時,成都七中萬達學校也是一所新成立的學校,“很多人可能覺得新建的中學會重點關注分數,發展體育領導也認為風險很大,怕萬一我們考得不好怎麼辦。”

  “也有人質疑說,全國沒有哪所學校說要體育畢業才能初高中畢業,家長會不會有意見,會不會萬一學生畢業不了?”

  體育學校校長(體育校長陳剛首創體育畢業證)(5)

  孩子們進行足球訓練。澎湃新聞記者 蒲垚磊 圖

  但實施下來的效果,讓他自己也感到驚喜,“我們還是堅持實行了下來,并且從來沒接到過投訴,家長都是一邊倒地贊成。其實設計的時候我們就考慮過,對于不同身體條件的學生要采取什麼樣标準,以及運動量的要求,也都是我拿着計算器慢慢地算過,三年時間除去節假日和可能的雨天(學生運動量能達到多少),最後所有學生也都能順利畢業。”

  在2016年來到成都天府七中擔任校長之後,陳剛也繼續秉承了對體育的重視,雖然沒有再提出“體育畢業證”這個名詞,但是學生依舊需要在基礎類、專項類、綜合類三個類别的體育課程拿到足夠的學分才能過關,實質上也一樣對學生提出了要求。

  陳剛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下學校每個班每周有3節體育課,再加上每天40分鐘的大課間活動,每周兩次的社團俱樂部活動,整個換算下來,學生一周能有12.5節課的時間進行體育運動。

  對于學生希望從事的運動項目,學校也不做限制,任何喜歡的項目都可以用來換取學分,目前學校已經開展了30多個體育項目。

  學生可以自發組建感興趣的體育項目的社團,指導教師不僅有體育教師,擅長某個體育項目的非體育教師同樣可以擔任。

  并且體育也不局限在校内,在校外進行的體育練習、參賽等,隻要提供相關憑據老師認可,也都可以換取學分。

  “比如我校長喜歡羽毛球,就把所有場地都弄成羽毛球場,這科學嗎?難道所有孩子都隻喜歡羽毛球嗎?如果隻有一種面孔,再好的東西也有人不喜歡。”

  “大家知道四川人喜歡吃火鍋,但是就是每個人都喜歡嗎?顯然也不是這樣的,學校的課程就是供學生消費的菜肴,成百上千個孩子有成百上千種個性,所有一定要有豐富的體育課程供他們選擇。”

  體育學校校長(體育校長陳剛首創體育畢業證)(6)

  學生進行體能訓練。澎湃新聞記者 蒲垚磊 圖

  不讓學生運動,是違反人的本性

  事實上,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對于體育課的重視能否得到老師家長的認可,最終還是要用學生的考試成績說話。

  在這一方面,學生的表現足以讓陳剛挺直腰杆。

  當年在七中萬達,學校的高考重點本科率從一開始的36%到陳剛離開時突破了90%。而在現在的天府七中,建校後第一次中考的重點高中率就達到91.28%,在成都市處于前三名。

  “你說運動體育會影響教學嗎,顯然不會,(有了運動習慣)孩子們都會覺得再難也不難。當時,很多初三老師也說擔心,因為孩子根本沒有初三的緊張氣氛,每天都是樂呵呵,沒有要‘打大仗’的氛圍。”

  “我也有點擔心,就去和孩子聊,但經過思考我說,這是課程帶來的讓人欣喜的結果,孩子們不知不覺中就度過了可能是一段‘黑暗’的日子。”

  “當年七中萬達學校有一個孩子考上北大,分享體會的時候第一點就提到了運動對他的幫助。運動就是最好的教育,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完全沒有矛盾,我用兩個學校辦學的經驗證明了這一點。”

  如今,中考體育加分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許多省市都已經推出了相關的政策,同時體育納入高考的呼聲也屢屢出現,這對于各地學校重視體育是一種催促。

  體育學校校長(體育校長陳剛首創體育畢業證)(7)

  但對于早已經把體育作為教學重點的陳剛來說,體育并不隻是一門謀求分數的功課,而應該是學生生活中真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考試是推動體育的方式,雖然不一定科學,但是很有效。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看到體育列入中高考的意圖是什麼,要去領悟,将其變成科學的課程,而不能單純為了考得好,考什麼就隻教什麼,過分單純強調應試,不然又會走入誤區。”

  “現在孩子教學時間太長,運動時間太少,這也是青少年體質下降很重要的原因,我們應該呼籲所有學校都去重視體育。重視不重視體育,應該是一位校長是否合格的基本要求。”

  事實上,并不需要當下社會上熱門的各種“體育補習班”,天府七中在潛移默化中就讓孩子們具備了不懼怕考試的身體素質。

  學校的體育教師唐金菊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學校最近一屆中考的孩子“據我所知出去外面體育補課的非常少,但是出來的成績都非常好。”

  50分的中考體育分數,整屆孩子的平均分能達到48.55分,如果除去生病和免考的孩子平均分更能達到48.77分,在整個成都市絕對屬于高水準,“我們覺得自己是走在了前面的。”

  而在2020年9月,蔡崇信公益基金會正式公布了首屆蔡崇信“以體樹人”傑出校長評選的10名獲獎校長名單,陳剛順利入選。

  在從小就愛好運動的陳剛看來,運動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必須給予尊重,“人是動物,動物的本性就是動,不讓人運動就是一種殘害。很多學校就是把學生運動的欲望和熱情給強行壓下去了,甚至有些學校規定五六年級就不準下樓,學生一跑就怕出問題,多可笑。”

  “的确 ,有發生過學生體育課猝死的事件,有些學校就不準跑步了,這是正常的嗎?我們需要社會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學校和老師不需要去承擔過錯以外的責任。如果因為出現了一個事故,就所有人都不準跑步,最終受害的又是誰呢?”

  “如果所有人都隻能慢慢地走,那樣的環境裡是走不出真正健康的孩子的。”陳剛說。

  作者:澎湃新聞記者 蒲垚磊 發自成都

  來源: 澎湃新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