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緘其口
基本釋義:緘:封。在他嘴上貼了三張封條。形容說話謹慎。現在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
近義詞:緘口不言、守口如瓶、默不作聲、諱莫如深。
反義詞:口若懸河、誇誇其談。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用于對事保密程度。
典故:孔子崇尚周禮,曾專程到周王朝考察文物禮儀 制度。據《說苑敬慎》載,孔子在參觀周王祭先祖的太廟時,看到台階右側立着一個銅鑄的人,但嘴被紮了三道封條,在這個銅人的背面。刻着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意思是:這是古代一位說話極其慎重的人。大概這給孔子以極大的震動和啟發,所以孔子在諄諄教誨弟子時,總是十分強調“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後來人們便以“三緘其口”比喻慎言了。人們常用的“緘默不語”也是由此演化而來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