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禾本科植物小麥的果實。大麥不能過冬,小麥可以過冬,稱為冬小麥,這是它們最主要的區别。
小永的家鄉在華北平原上,農作物一般一年兩熟。
每年的10月播種小麥,随後長出青青的麥苗,上凍之前澆一遍水,整個冬天小麥就停止生長了,再冷也凍不死,麥苗上也可以走路,車也軋不死。
冬天厚厚的積雪,就是小麥的棉被,來年就能取得豐收,正所謂瑞雪兆豐年。
冬去春來,小麥也會蘇醒,再次生長,每年的4、5月,小麥就已經開始吐穗兒了,一個月後就該收割了。麥子快成熟時,為了防止家雀兒偷吃麥子,還會在麥田支起一個假人。
小永老家保定的麥收時節多在6月下旬,夏至左右。而往南走,到達安徽,5月末就已經開始收割小麥了。坐着火車從北下南,一日之内就能看到小麥從綠到黃,再到農忙的收割情景了,蠻有意思。
而這個時節還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叫做“麥秋”。古語有言:
“百谷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
現在麥秋這個名詞漸漸被人淡忘。
小永上小學時,學校還會放“麥秋假”,大約半月有餘,一則幫助農忙,一則老師都是民辦教師,自家也得收麥子。
以前收麥子,就是靠鐮刀一點一點地把麥子割下來,然後捆好,運到一個特定地方,叫做打麥場。
打麥場是一塊很空曠的平地,并不固定,在那裡把捆好的麥子用鍘刀将麥穗頭鍘掉,麥穗頭用石碾子壓,或用專門的打麥機打,就能分離麥粒,然後再将麥粒晾曬收倉。打麥場裡留下了很多兒時的回憶。
鍘刀剩下的麥稈,主要用來當柴燒,手巧的還将麥稈編織涼席,編織草帽,做成蒲墩或各種工藝品。
麥子收獲之後,就會種上玉米,到了9月末10月初,玉米也就成熟了,收玉米的時候,是真正的秋天,學校也會放假,叫做“大秋假”。
玉米收完,就會播種小麥,周而複始,小麥、玉米,一年兩熟。農業機械化以後,農忙也就幾天,農村學生的麥秋假與大秋假就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暑假。
小麥的藥用價值小麥也是藥?沒錯,就是小麥。
小麥藥性偏涼,能養心安神,治療心煩、失眠、煩躁不安等,可見治療髒躁的名方甘麥大棗湯。在養心安神的藥方中,可以抓一把小麥當藥引子,一起熬藥。
來到東北就很少看到小麥了,東北以米飯為主食,東北大米确實好吃,但小永還是喜歡面食,這是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吧。
話說小麥養心,小麥生長周期很長,經冬不凋,又被大雪覆蓋,受雨露灌溉,得天地之精,自能補養。嘻嘻,多吃面食還是挺好滴。
中醫講“汗為心之液”,人體情緒變化影響心神時,就會有出汗的表現,例如吓出一身冷汗,心煩汗出等等。
小麥能夠養心而起到斂汗的作用,而且小麥偏涼,還能除煩。适用于心虛或心熱出汗的情況。其它情況的自汗、盜汗,也可以配伍小麥應用。
止汗用的小麥是浮小麥,就是長得不成熟幹癟的小麥,用簸箕把小麥揚起來,輕浮能飛;将小麥放入水中,能夠漂浮水面,所以叫浮小麥。
古人認為浮小麥先枯未實,質地輕浮,能散皮膚腠理之熱,而能止汗。
小麥的皮,叫做麥麸、麸皮或麸子,也有止汗的作用,且還能有助于斂瘡,可見李時珍的論述,附在文後。小麥的幼苗,也可入藥,能夠除煩熱,解酒毒,還能治療黃疸。
小麥的應用方法髒燥是一個中醫專業術語,出自漢朝張仲景的《金匮要略》
“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有的女性,動不動就突然悲傷,說話間流下眼淚,一陣一陣的,有時還呵欠連天。外人看來有些歇斯底裡,像丢魂一樣。這就叫髒燥。
髒燥類似現在的癔病或神經官能症,更年期女性也有人有類似表現。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憂郁傷神、心神惑亂。
治療方法非常簡單,用三味藥:甘草、小麥、大棗,放在一起,煮水喝,能夠養心緩神。因為太普通太簡單了,很多人不信它們仨有這功效,中醫就這麼神奇。
白天稍微一動,就一身汗,叫做自汗;晚上睡覺了,醒來發現一身汗,叫做盜汗。
有人甚至汗透衣被,經常出汗,非常令人苦惱。很多老年人就有出汗的毛病,可以試一試用浮小麥。藥房中就能買到浮小麥,每次用上一兩煮水喝,連用幾天試試。
如果用浮小麥不效,找中醫号号脈,開個方子。如果對證,三副藥就差不多,小永治過一些老年人自汗、盜汗,感覺老人愛出汗還多是由于虛與熱。
以前人追求精糧細面,小麥一定要非常純,特别白。現在則改了,營養過盛的現代人,開始追逐粗糧,小麥也開始帶皮吃了,吃全麥粉。
小麥的皮,一般在磨面粉後,單獨篩出來,就是麥麸,小永老家叫做麸子,以前都是喂豬的,摻入粗玉米茬子,加水攪拌就是豬食。
這樣的綠色豬肉都沒有了,因為人們開始吃豬食了,豬改吃催肥飼料了。
不過,小麥皮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對人體健康确實很有幫助,經常吃還能夠防治“三高”。
現在也有人用它來作糖尿病的膳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将麥麸縫在被褥裡,對防治褥瘡有好處。
#大家健康超能團#@大家健康#健康科普大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