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戲今茶

古戲今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30 05:27:16

筆者早在2009年版的《古六大茶山史考》中就陳述了我國古代中草醫藥學中所記載的,普洱茶古籍所載的“茶膏”的大緻的制作工藝。也就是清代《普洱府志》裡所記載的:“烏爹泥,李時珍《本草綱目》:’出南蕃爪哇、暹羅諸國,今雲南老撾、暮雲場地方造之。雲:細茶末入竹筒中,堅塞兩頭,埋于污(於)泥淯中,日久取出,搗汁熬液而成。塊小而潤澤者為上,塊大而焦枯者次之。”

其中,産于“爪哇”(印尼)和“暹羅”(泰國)經永昌(保山)入内地者稱“孩兒茶”,故而曾與永昌(保山)周邊的“兒茶”混淆。産于“老撾”和暮雲場(實際都是車裡)者,稱“茶泥”或“茶膏”。

此記載不夠詳細具體,實際上“埋入竹筒”的“於泥淯”的上表面還須有水覆蓋,以保證隔絕空氣,不讓空氣滲入竹筒裡的茶末中,杜絕茶末黴變。但是,每當制作者疏忽大意,於泥淯的上表面的水層幹涸,泥淯表層的泥土受日曬炸裂,空氣就會滲入竹筒内的茶末中,就無法避免地黴變。上述記載中的“塊小而潤澤者,為上”,就是沒有發生黴變的正常的茶膏。而“塊大而焦枯者,次之”,就是因空氣滲入而發生黴變的茶膏。裝入竹筒的本來就是“茶末”,之所以出現“塊小”與“塊大”之分,就是被封閉,隔絕空氣的茶末,受潮後發酵結團,發酵結束又分散。按發酵的正常與否和程度出現“塊小”和“塊大”現象。

(下圖為沸水中的古代類茶膏)

古戲今茶(今茶膏并非古)1

可見,明、清茶膏,是古代唯一的發酵茶品。而現今的茶農或茶商們所熬制的“茶膏”,則是非發酵的膏狀物。雖然這兩種“茶膏”都是類似膠質物,但存在截然不同的本質區别。前者中“塊小而潤澤者”熬出以後沖泡出來的是清透黃色湯;“塊大而焦枯者”熬出以後沖泡出來是“暗黃湯”。滋味兩者都甘甜,但并非制膏前原味。而且兩者都不易溶于沸水,須細緻攪動到位才會溶于熱水和沸水。而後者沖泡出來,則是“紅湯”或“暗紅湯”,而且都易溶于熱水和沸水,不必攪動都自會溶解。其滋味更近制膏前原味。也就是說,古茶膏和現今市面上的“茶膏”,分明是其分子結構完全不同的兩類物質。因此,切不可把現今“茶膏”錯當古代茶膏。

有必要再突出和強調的是,茶的發酵,是化學分解反應;而茶的黴變,則是茶體内外滋生多種黴菌,二者不可混淆。渥堆或捂堆類的“紅湯茶”,是屬于黴變茶,并非純淨的“發酵茶”。

2021.9.18.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