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計時器主要有刻漏和日晷,到十三世紀使用了機械鐘。
刻漏,是利用滴水、滴沙多少來計量時間的一種儀器,按流媒分可分水漏和沙漏。漏刻的箭上刻符号表時間,故也稱漏箭。由漏壺和标尺兩部分構成。漏壺用于洩水或盛水,前者稱洩水型漏壺,後者稱受水型漏壺。标尺用于标記時刻,使用時置于壺中,随壺内水位變化而上下運動。
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晷面兩面都有刻度,分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又等分為“時初”、“時正”,這正是一日24小時。日晷不但能顯示一天之内的時刻,還能顯示節氣和月份。
機械鐘:公元前古希臘人制造由幾十個彼此咬合的銅質齒輪和多個刻度盤構成的機械計時器,最早傳入我國的歐洲機械鐘是在明朝萬曆年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