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聲十裡出山泉
——詠蛙聲古詩詞賞析(上)
王傳學
夏天的夜晚,在水田、池塘、溝渠裡,總會傳來陣陣蛙聲。蛙聲是夏天最美的樂章,古詩詞中,有不少以蛙聲為意象的作品,成為表現農村生活的佳作。
先看唐代詩人賈弇的五絕《孟夏》:
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
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
詩的意思是:在水鄉江南的初夏,子母竹竹筍像編排起來一樣茁壯生長。大蛤的吹氣可成樓閣虛景,青蛙的鳴叫像奏樂一樣。詩中把初夏時節水鄉江南的蛙聲比作管弦之樂,萦繞耳際,令人浮想聯翩。
唐代詩人吳融在《阌鄉寓居十首·蛙聲》中寫道:
稚圭倫鑒未精通,
隻把蛙聲鼓吹同。
君聽月明人靜夜,
肯饒天籁與松風。
詩中,詩人不贊成隻把蛙聲比作鼓吹之管弦樂聲,他覺得如若于月明人靜之夜,用心谛聽,蛙聲更是勝過天籁之音。
蛙聲是詩意的夏夜曲。悅耳的蛙鳴,激起了詩人無盡的創作靈感。正如晚唐詩人韋莊所詠:“何處最添詩客興,黃昏煙雨亂蛙聲。”(《三堂東湖作》)其全詩是:
滿塘秋水碧泓澄,
十畝菱花晚鏡清。
景動新橋橫蝃蝀,
岸鋪芳草睡鵁鶄。
蟾投夜魄當湖落,
嶽倒秋蓮入浪生。
何處最添詩客興?
黃昏煙雨亂蛙聲。
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四十二歲的韋莊從長安附近的鄠杜移居虢州(今河南靈寶),這首《三堂東湖作》,作于居住虢州時。當時,黃巢雖已起兵,但虢州還是一片安靜。秋日,村居無事的詩人在月明星稀的夜晚,靜靜地遊覽東湖,他用清新秀麗的筆觸畫出了湖光山色,寄寓着悠然自得的閑适情懷。“何處最添詩客興?黃昏煙雨亂蛙聲”,以動襯靜地寫出黃昏池塘的一片蛙聲,并認為這蛙聲是最能增添詩人詩興的。
唐代詩人張籍《過賈島野居》中的蛙聲,突出了環境的凄清:
青門坊外住,行坐見南山。
此地去人遠,知君終日閑。
蛙聲籬落下,草色戶庭間。
好是經過處,唯愁暮獨還。
詩中描寫了賈島之居的偏遠、寂靜,“蛙聲籬落下,草色戶庭間”,碧草連接着庭戶之間,青蛙在籬笆下叫着。顯示了賈島野居的荒涼、冷落。
南宋詩人戴複古《夜宿田家》中的蛙聲,烘托了詩人的羁旅愁緒:
簦笠相随走路歧,
一春不換舊征衣。
雨行山崦黃泥坂,
夜扣田家白闆扉。
身在亂蛙聲裡睡,
心從化蝶夢中歸。
鄉書十寄九不達,
天北天南雁自飛。
這首詩寫詩人旅途夜宿農家的情景,抒發了羁旅鄉愁之情。首聯寫旅途苦況,以“簦笠相随”極寫孤獨,以“路歧”極寫行路難,又以“一春不換舊征衣”極寫寒酸,一唱三歎,感慨深沉。颔聯切入正題,以“雨”和“黃泥坂”進一步寫行路難,而以“白闆扉”反映出農家的貧困,寫出了詩人下雨時在黃泥坂上艱難跋涉,夜晚投宿貧寒農舍的情景,表現了詩人勞苦奔波、四處漂泊的生活狀況。因此,即使蛙聲呱噪,詩人也很快就進入夢鄉,并夢化蝴蝶。頸聯可謂極盡漂泊無依、身世茫茫之緻,旅夜情景逼真形象,旅途實情孤寂索寞,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尾聯抒發思鄉之情,出句有“家書抵萬金”的感慨,對句以景結情,富有無窮餘味:傳書鴻雁南來北去,卻不能捎來一封家書;鴻雁南來北去皆有歸宿,而自己卻長年飄泊在外,有家難回。面對鴻雁,看看自己,不禁教人頓生迷茫怅惘之恨。“身在亂蛙聲裡睡”一句中的“亂”字,寫出了蛙聲的嘈雜、喧鬧,襯托了詩人鄉書難寄,久遊思歸的紛亂愁緒。
再看清代詩人查慎行的《次實君溪邊步月韻》:
雨過園林暑氣偏,
繁星多上晚來天。
漸沉遠翠峰峰淡,
初長繁陰樹樹圓。
螢火一星沿岸草,
蛙聲十裡出山泉。
新詩未必能諧俗,
解事人稀莫浪傳。
查慎行是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進士,特授翰林院編修,入直内廷。康熙五十二年,乞休歸裡,家居10餘年。雍正四年,因弟查嗣庭讪謗案,以家長失教獲罪,被逮入京,次年放歸,不久去世。這首詩是在這一背景下寫的。
詩的大意是:大雨過後園林的天氣轉涼,晚上天空的星星多而密。遠處山峰的翠色漸漸暗淡,樹木新長的枝葉茂盛,樹陰一團團的。螢火雖隻有一點,但是在草岸間,仍像星星一樣醒目可見。青蛙的叫聲雖然遠隔十裡以外,但仍舊能夠從山泉的響聲中清晰可辨。所以說呢,謠言、诽謗之類的言論也是如此,哪怕開始的時候就那麼一點點,之後也會被傳開,被拿到台面上來。于是詩人筆鋒一轉,立刻從寫景的兩句裡出來,直接說出主題:“新詩未必能諧俗,解事人稀莫浪傳”,意思是,新詩未必能夠和世俗論調和諧,評論事情的時候不要受少數幾個人的影響就開始謠傳。
就是因為自己家人受到了诽謗的罪名,自己也受連累,所以詩人才作了這首詩,抒發自己的怨憤心情。
這首詩的“蛙聲十裡出山泉”是名句,後來齊白石還用它畫了幅畫,但意境已經轉變,跟這首詩的基調是完全無關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