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近日,武漢、南京等地因連日大雨受災……不少城市先後陷入内澇的尴尬境地,而此時的青島卻被公認為“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以城市建設樣闆的姿态被津津樂道。
而青島之所以不怕淹,據說是因為德國人一共在中國青島待了17年,沒修别墅,沒蓋大樓,沒搞布滿噴泉鮮花和七彩燈光的廣場,卻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先把下水道給修了。那青島的不怕水淹果真如傳聞所言,該歸功于德國嗎?德國人修建的下水道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青島排水系統的曆史。
德國下水道真相
德國人自己親自辟謠
德國人自己的《南德意志報》也曾對外界流傳進行過辟謠:青島強大排水能力,真不是我們功勞。德國人說這話,不是謙虛,而是誠實。
那一套多年來不斷被美化,傳說造福了青島人的德國排水系統,在一百多年前的德占時期,卻是青島人記憶中,不折不扣的災難。
德國下水道也有差别待遇
晚清年間德國人侵占青島,第一件事就是劃片占地強拆,青島口和青島村一代的黃金地段,統統被德國人強制劃走,成了德國人的聚居區。居民統統被強拆趕走,無數人家流離失所。
而德國人修建的整個排水系統,都圍繞德國居民區修建,和其他地方沒有什麼關系。根據康有為的記錄,華人居住區,常年污水橫流,且瘟疫傳染病橫行,根本沒法住人。
德系管道隻占3%
至于德國人留下的管道管線?好些在發揮作用不假,但以德國《南德意志報》自己的統計:現在還保留的德國管道,隻占青島當前排水系統的3%,作用已經非常小。
中國人的下水道還得靠自己
地形優勢
第一,得益于特殊的丘陵地形。青島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三面臨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勢而建,這一地形特征使得積水可以較快地排入大海,低窪地點雨後半個小時基本可排幹,不容易形成内澇。
德國經驗
第二,青島市借鑒德國排水管道建設的先進經驗,實行雨污分流,即雨水和污水在不同管道中處理,廣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規模改造、提升舊有管道;這種方式不僅避免了污水對近海海洋水質的影響,而且提高對雨水排放網絡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有利于城市排澇。
防汛機制與設計标準
第三,行之有效、有力的排水維護運行與防汛應急機制。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青島排水重現期的設計均高于國家标準。”青島市排水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說:“雨水管道的設計是以最大雨水流量為根據的,所謂重現期,是一個水文概念,即所采用的最大暴雨量為多少年一遇的暴雨。目前國家标準是0.5年至3年,青島主幹道排水重現期一般是3年至5年,部分暗渠甚至達到10年至20年的标準。”
城市擴容與基建協同進步
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和各大城市一樣,青島也在擴張,可與好些城市不一樣的是,青島的城市擴容,每一個步驟,都是排水系統先行。排污排水管道鋪好了,其他才跟進。
反思:我們的成果怎麼成了别人的功勞?
民族自尊心
老有那麼一批人,總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一切産品都是外國的最好,熟不知有很多的國貨已經超越了外國貨,很多時候,中國已經擁有了技術實力,所缺少的恰恰是民族自尊心。
師夷長技 個人努力
青島下水道除了對德國工匠精神的傳承之外,同樣離不開自身的努力發展,畢竟城市的發展比過去快了很多,如果沒有自己的技術創新是無法趕上發展趨勢的。
影響青島的力量青島城市精英資訊第一微刊
鳳凰青島公号現已全網多平台運營,歡迎各位就近關注!
溫馨提示:微信、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客戶端内搜索“鳳凰青島”訂閱,微博請關注“鳳凰網青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