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當飯吃?□張春波吃糧,要粗細互補;吃菜,要葷素搭配而春天餐桌上的素味,應該少不了一縷淡淡的野菜香,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野菜當飯吃?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張春波
吃糧,要粗細互補;吃菜,要葷素搭配。而春天餐桌上的素味,應該少不了一縷淡淡的野菜香。
吃野菜,憶苦思甜的情感肯定有,但更多的是它那天然、本真的味道,說優雅點,這叫“咬春”。而對于“采春”,也就是挖野菜,人們也許有點“傷腦筋”,或認不清、分不明哪些是可食用的野菜,或是怕菜質受到溝渠溪畔水流的污染,或是冬藏後臃腫的身軀已無法适應外出“春動”的體能要求。還好,挖野菜,我能,這全靠母親的傳授,她仿若就是從《詩經·關雎》中“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裡走出來的那位能采善摘野菜的青春女子。
初春,正是各種野菜瘋長的季節。拿母親的話來說,野菜扔在哪兒長在哪兒,不用施肥澆水,也不用除草松土。一場春雨後,鮮嫩的野菜便從地裡拱出來,棵棵都帶着泥土的芳香,覆蓋了地皮,綠油油地充滿了生機。野菜既是佳蔬,也是良藥,熬粥、包餃子、涼拌,或是随面條下鍋,均可。
小時候,雨水節氣之後,母親總會帶着我去采春,采挖集天地之靈氣的野菜。我提着一個小竹籃,母親拿把小鏟刀,不用刻意搜尋,就會發現碧嫩的燈籠花、馬蘭頭、夏枯草、荠菜、側耳根……母親一邊挖着野菜,一邊給我報着菜名。但年少的我,隻覺得新奇好玩,不長記性,挖了幾次也搞不清楚什麼是馬蘭頭,什麼是荠菜。最後,在母親的耐心指點下,總算弄明白了馬蘭頭是一種葉子上有一層細毛、有點像蒲公英似的小植物;荠菜是矮矮的、油綠發亮的,一簇簇地窩在溪邊。
采春挖野菜,樂趣無窮。我一邊挖,一邊念誦着母親教的描寫野菜的詩句:“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荠菜花”“馬蘭不擇地,叢生遍原麓”……野菜青青,有的如春尖茶,有的外實中空,有的牽着長長的藤蔓,有的裡三層外三層,形狀奇異,煞是好看。或扯,或挖,或鏟,一棵棵野菜裝滿了竹籃,一個個沾滿泥土芬芳的野菜名也留存腦海,從此它們鮮活在每年的春天裡。
采回來的野菜,用清水洗上兩遍,便可以下鍋了。無論是涼拌還是炒制,即便是被鹽、辣椒、豆油、陳醋、蒜泥、花椒等作料浸過,也不失本色。盛在潔白的瓷盤裡,青翠欲滴,令人垂涎。野菜的滋味也很獨特,有的酸澀,有的微甜,有的滑膩,有的生脆,無論哪一種,都讓你的味蕾留春,真可謂:一口野菜滿嘴春。
挖野菜,采撷春天。那酸酸甜甜的野菜,沾着晶瑩的露珠,帶着春的氣息,滋潤唇舌,讓我久久回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