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石夢竹)5月30日,一則“3人因蜱蟲病病逝,曾接觸去世感染者”的新聞引發熱議。河南信陽市潢川縣雙柳鎮天橋村的黃先生反映,近日,包括他父親在内的3位老人因患上“發熱伴血小闆綜合征(俗稱蜱蟲病)”先後不治去世。另有1人正在接受治療。黃先生說,同村有老人此前同樣因蜱蟲病去世,包括黃先生父親在内的3位老人曾幫忙給逝者淨身穿衣。接受治療的患者曾來老人家探望,與其有過近距離接觸。
炎熱的夏季,正是昆蟲泛濫的季節。有一些昆蟲因自身帶有各種緻病微生物或含有對人體具有毒性的物質,對人類危害極大,一旦被叮咬,輕則引發疾病,嚴重可危及生命。對此,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采訪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動物傷害救治分會專家組相關專家,制定了一份“蟲蟲攻略”,供大家參考。
蜱蟲:叮咬後勿生拉硬拽,也不能用手指将其碾碎
人民日報健康号@動物緻傷 圖
蜱蟲,也叫“草爬子、壁虱、狗豆子”,屬于吸血類昆蟲,表面通常呈紅褐色或者黑褐色,沒有吸血的時候體積非常小,在吸完血之後,身體會不斷的增大,甚至可以達到小拇指指甲蓋兒那麼大。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王傳林介紹,蜱蟲是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寄生蟲,因為蜱蟲會吸食不同動物的血,依靠吸食宿主的血液生活,血液中若存在病原微生物,蜱蟲就成為傳播疾病的媒介和貯存宿主,所以被稱為人類疾病的“潘多拉魔盒”。
蜱蟲通過口器刺穿皮膚和血管壁,将其頭、螯肢埋在人的皮膚内吸血。王傳林介紹,開始時多無痛感,但不久就會出現局部傷口、瘙癢、紅腫、疼痛、出血,嚴重者可引起局部感染,出現皮膚潰爛,組織炎症等。
蜱蟲可引起宿主感染蜱傳腦炎病毒(我國稱森林腦炎病毒)、鼠疫、兔熱杆菌、新疆出血熱等病毒,出現局部症狀、過敏反應、蜱癱瘓症和紅肉過敏症等感染性疾病。蜱蟲叮咬的潛伏期為1~2周,發現蜱蟲後應該盡快取出,若任其叮咬,輕者出現皮膚水腫出血症狀,重者則可緻死。
一般來說,蜱蟲叮咬傷,不建議自行強行取出,那樣容易将頭部遺留在皮膚内,建議到就近的醫療機構由專業的醫生處理。王傳林提示,切記勿生拉硬拽,強行拔除,生拉硬拽無法完整的拔出蜱蟲的口器,容易造成皮膚感染及破傷風的發生;也不能用手指将其碾碎,用手指碾碎會導緻蜱蟲已經吸食的血液倒流到傷口中,會對傷口造成損傷,而且存在感染疾病的風險。若已将蜱蟲移除皮膚,不可用雙手将其碾碎,因為其血液中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清理完之後要用消毒液清洗雙手。
蚊:深色衣着,運動後、酒後、化妝或噴香水的人易招蚊子蚊子分布很廣泛,全球約有3600多種和亞種,人與蚊子糾纏不清的“嗡嗡嗡”的故事一般在每年4月開始,8月下旬達到高峰,随着秋冬氣溫下降,蚊子逐漸停止活動及繁殖。
吸血的雌蚊是造成登革熱、瘧疾、黃熱病、絲蟲病、乙型腦炎等傳染病的罪魁禍首。在蟲咬皮炎中,蚊蟲叮咬引起的皮炎是最常見的。由于蚊蟲的唾液或毒腺的浸出液中含有多種抗原成分,這些抗原在進入人體皮膚後可與抗體産生變應性反應而引起炎症。
“體溫偏高、出汗多、新陳代謝快的人群容易招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王傳林介紹,由于蚊子有趨暗性,深色衣着的人,以及運動後、酒後、化妝或噴香水的人群也會更容易招蚊。在戶外活動時,減少去草叢、灌木叢、樹林、沼澤地、潮濕的地方,夜間應盡量不要開燈,以避免招來蚊蟲。勞動期間盡量穿長衣、長褲,并穿白色或淺色衣服,顔色鮮豔易吸引蚊蟲,或在身體暴露部位塗以防護藥物。
蜂:蜂蜇傷,刺是挑出而不是拔
人民日報健康号@動物緻傷 圖
夏秋季節,天氣燥熱,是蜂類的繁殖高峰期、活動的活躍期,而這期間蜂蜇人的發生率也自然上升。提起蜂蜇傷,我們常常會想到蜜蜂,蜜蜂總科下有很多種蜂類,多有毒刺,一般蜜蜂隻能蜇一次;而胡蜂科是除蜜蜂類及螞蟻類之外的最能蟄刺人的昆蟲之一,體大身長,毒性也大,具有極強的攻擊性,由于毒刺結構特别,刺入受害者皮膚釋放毒素後可輕易拔出,可以蜇多次。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科劉斯介紹,“通常蜜蜂不會随意攻擊人類,遇見蜜蜂,不要用手揮舞驅趕,遠離它即可。相反,如果極力抵抗,蜜蜂會誤認為遭到攻擊,甚至發出訊息招來群蜂進行集體攻擊。”普通蜜蜂偶爾蟄刺的毒性不大,可用蘇打水、肥皂水等堿性溶液塗敷蜇傷處,也可以用清水反複沖洗,清涼止癢的藥膏也可塗抹傷口周圍,利于皮疹消退。
蜂類尾部的毒刺紮入皮膚,釋放毒液侵入人體,一是可發生過敏反應,二是毒素的直接毒性作用緻病。輕微情況下,一般會出現紅腫、疼痛、瘙癢等局部症狀,蜂刺部位可發生化膿、中心處壞死,可持續數天;嚴重者可能出現全身過敏反應、多器官功能損害,甚至緻殘、緻死等情況。
若是不小心在山上、野外碰上了胡蜂蜂巢,立即遠離,以免驚動、侵擾整個蜂群。劉斯表示,被胡蜂蜇後,局部傷口可出現疼痛、紅腫、丘疹及紅斑,或中心壞死性病竈,嚴重時引起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征,可伴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等全身多系統損害,嚴重中毒者可死亡。
一旦被蜂蜇傷且毒刺留在皮膚表面,第一反應可能就是拔除刺。劉斯提示,不要輕易用鑷子或鉗子拔出刺,因為這樣操作可能會擠壓毒刺根端的毒囊,導緻更多毒液注入體内,進一步加重反應。建議用針頭或注射器挑出,不要大力擠壓傷口。
綜上所述,胡蜂蜇傷後更加危險,因此胡蜂蜇傷早期救治是防止發展為重症的關鍵。不管是蜜蜂蜇傷還是胡蜂蜇傷,我們都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立即遠離受傷害環境,記住是哪種蜂類蜇傷,不要心存僥幸心理,立即就近就醫進行規範救治,避免更嚴重的後果。
蜈蚣:趕走蜈蚣,不可再用手拍打
人民日報健康号@動物緻傷 圖
蜈蚣種類繁多,一般在悶熱、高溫的天氣出現,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晉江中醫院急診醫學部動物咬蟄傷科帶頭人莊鴻志介紹,蜈蚣頭部有一對毒牙,與毒腺相連,毒液呈酸性,蜈蚣咬人時,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順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臨床的嚴重程度與蜈蚣大小、咬人時注入的毒液含量有關。
被中小型蜈蚣咬傷後,多數僅出現局部症狀,皮膚可出現兩個瘀點,多有紅腫、灼熱、劇痛和刺癢感,以及傷口附近的淋巴管炎、淋巴結腫大。嚴重者可發生水疱、瘀斑及組織壞死,有時整個肢體出現紫癜。一般在數天内好轉、消失。
而被大型蜈蚣咬傷後,若注入體内的毒汁較多,除局部症狀外,還可出現發熱、惡心、嘔吐、頭暈、頭痛、心悸、谵語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狀,嚴重者可出現少尿、無尿和蛋白尿等急性腎功能衰竭的表現。少數患者有過敏性休克的表現,尤其是兒童,可危及生命,極少數患者可發生急性心肌梗死。
莊鴻志提示,被蜈蚣咬傷,應保持冷靜,趕走蜈蚣,不可再用手拍打,以免被其再次咬傷。去除受傷部位的各種受限物品,以免因後續的腫脹導緻無法取出。同時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徹底清洗傷口10餘分鐘,減少毒素吸收,有條件者沖洗後可用碘伏對傷口周圍進行消毒,切勿擠壓傷口排毒,患肢腫脹明顯者可冷敷來消腫。及時到附近醫院就診,規範處理傷口、對症治療。
蜘蛛:被咬傷後盡量記住蜘蛛斑紋和顔色等特征蜘蛛咬傷也已成為急診科中比較常見的動物緻傷之一,普通咬傷僅局部疼痛,劇毒蜘蛛咬傷則可危及生命,然而一般人未必能分辨是否有毒,且蜘蛛咬傷也容易與其他毒蟲咬傷混淆。
北京市和平裡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陳慶軍介紹,蜘蛛咬傷臨床表現分為局部症狀和全身表現,局部症狀包括被咬傷處有劇烈針刺樣疼痛,或可見小片青紫區伴周圍發紅,部分可見2個點狀“牙痕”,多有皮疹及輕度水腫,有些咬傷患者可見皮膚周圍水泡或組織壞死病變。
一般蜘蛛咬傷以局部症狀為主,咬傷後可出現發熱、頭痛、頭暈、煩躁、焦慮、惡心、嘔吐、腹痛、腹脹、黃疸、四肢無力、大汗淋漓、皮膚濕冷等全身表現,嚴重者可并發急性呼吸衰竭、腎功能衰竭、心肌炎、過敏性休克等。
被咬傷後,要立即遠離被蜘蛛咬傷的地方,陳慶軍介紹說,盡量記住蜘蛛斑紋和顔色等特征,有條件者拍攝留存緻傷蜘蛛的照片或者将緻傷蜘蛛浸泡在75%的酒精中保存,同時盡量減少受傷肢體的活動。
去除受傷部位的各種受限物品,如戒指、手镯、手表等,以免因後續的腫脹導緻無法取出,加重局部損害;早期加壓包紮有利于減緩毒素的吸收,利用周圍清潔水源沖洗創口,應盡早轉送醫院進行規範救治。
隐翅蟲:驅蚊水、蚊香等驅趕隐翅蟲,不可拍打隐翅蟲比較官方的定義是鞘翅目隐翅蟲科甲蟲的統稱。這種小蟲子種類非常豐富,目前全世界已經發現的隐翅蟲科物種多達58500多種,它們的環境适應能力非常強,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從植物到動物甚至腐爛的食物都能吃,因其鞘翅特别短,僅能蓋住腹部的前緣,好似沒有翅膀,因此得名隐翅蟲。
“遇到隐翅蟲,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用手拍打,這是萬萬不可的。”王傳林表示,毒隐翅蟲體内沒有毒腺,也沒有毒刺,不會蜇人,但蟲體血淋巴液和生殖器内含有毒液,受壓、被拍打、碾碎的時候會釋放強酸性毒汁,PH為1~2,沾染皮膚後導緻皮損,灼傷皮膚,引起隐翅蟲皮炎。
隐翅蟲行動迅速、善于飛翔,如遇驚擾立即逃逸,因此在遇到隐翅蟲時,可立即驅趕,或使用驅蚊水、蚊香等具有驅蚊蟲作用的藥物,驅趕隐翅蟲;夜間在戶外應盡量避免長時間呆在燈下,昆蟲具有趨光性,容易受到光源吸引。如果接觸了隐翅蟲的毒液,出現局部紅腫、瘙癢、水疱、疼痛等皮炎症狀,可立即用清水或堿性溶液清洗受損皮膚表面,如肥皂水,中和酸性毒液,然後及時就醫。
今天我們了解了蚊子、蜂、蜈蚣、蜱蟲、蜘蛛和隐翅蟲咬蜇傷應如何預防和救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會遇到其他常見動物咬蜇傷的情況,專家提醒,無論遇到哪種動物緻傷,都要盡快遠離被傷害的環境,受傷後及時用清水沖洗并盡快就醫。
同時專家也強調,小傷不能忽視,動物緻傷後的傷口容易引起破傷風的發生,因此需要按照《非新生兒破傷風診療規範(2019 年版) 》和《外傷後破傷風疫苗和被動免疫制劑使用指南 (2019 年版) 》進行正确的破傷風預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