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薩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6 10:17:03

摘要:宋、元以後,漢傳佛教寺院的彌勒造像多數換成了布袋和尚,标準的交腳彌勒、天冠彌勒反不多見。很多寺院的彌勒殿往往還有這樣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薩(未來佛陀彌勒菩薩)1

​彌勒菩薩,佛典中又常稱為慈氏菩薩、阿逸多菩薩,被大乘佛教唯識學派(法相宗)奉為宗祖。唐初著名的三藏法師玄奘,曆經辛苦、不遠萬裡赴印度求取真經,主要目标就是彌勒菩薩講述的《瑜伽師地論》。

菩薩姓“彌勒”,名“阿逸多”,現居欲界第四天“兜率天”(注1)内院,一般通稱為“彌勒菩薩”。菩薩被授記為釋迦摩尼佛的繼任者,56億年或840萬年後,将在我們身處的這個“娑婆世界”(注2)降生成佛,故也常被尊稱為“彌勒佛”。

與一般佛菩薩“跏趺坐”(單盤或雙盤腿)的坐姿不同,宋代以前的彌勒菩薩造像多為雙腿下垂的交腳坐式,表現的是彌勒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的形象。為何是垂腿而不是常見的盤腿?可以理解為彌勒菩薩在兜率天等待下生成佛。垂腿交腳坐姿是早期漢地彌勒菩薩造像的專利,宋、元以後,一變為我們今天常見的大肚彌勒形象。藏地彌勒菩薩(強巴佛)造像雖不見明顯的交腳坐姿,但基本也是垂腿而坐的,極少見跏趺坐。

【注1】印度教、佛教理論認為,生命的形态有五種:天神、人、鬼、動物、地獄衆生(五趣),或将好鬥的衆生“阿修羅”單列一種,稱之為“六道(六趣)衆生”,衆生于某道中死去,再于某道中投生…..如此輪轉不息,即所謂“六道輪回”。

而衆生的居所則可以概括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居住在色界、無色界的唯有天神;欲界則五種生命形态全部存在,故稱為“五趣雜居地”。欲界上方為天神居所,分為六層,故稱“六欲天”,由下至上分别為: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注2】“娑婆”是梵語的音譯,意為“堪忍”。佛教認為,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的衆生安于十惡,堪于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娑婆世界”。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薩(未來佛陀彌勒菩薩)2

各大市場平台查詢【中華網佛教頻道】,了解專業佛教知識。

​菩薩的姓氏:慈,音譯彌勒

“彌勒”系梵語(轉寫:Maitreya)的音譯,意思是“慈”,為菩薩的姓氏。菩薩對一切衆生不起殺想,不食衆生肉的廣大慈心,故曰“慈”。如唐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第3卷雲:“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以是因緣名‘慈氏’。”又如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9卷(入法界品)亦雲:“或見彌勒最初證得慈心三昧,從是已來,号為‘慈氏’。”

“慈”的梵語Maitreya,或是巴利語Metteyya,音譯為今天的漢語,都頗難聯系到“彌勒”二字,但此叫法至少從公元初的東漢時代即開始使用,綿延2000餘年乃至今日。梵語、漢語的讀音差異在近1400年前的初唐時期就已經很明顯了,玄奘法師推行新譯(注3)後,明确指出音譯為“彌勒”是一種訛誤,應音譯為“梅呾麗耶”;他在《大唐西域記》卷七中介紹“梅呾麗耶菩薩受成佛記處”的篇章中注解道:“梅呾麗耶,唐言‘慈’即姓也,舊曰‘彌勒’訛略也”。

【注3】“新譯”為佛學術語,指依初唐玄奘法師所立之法式翻譯的佛典。籠統的說,玄奘法師之前所譯之佛典為舊譯,法師本人及後世所譯為新譯。玄奘法師并不認同鸠摩羅什法師等古代譯經家為“達意”之目标而信筆直譯,提倡以忠于梵本、逐字翻譯為主的一系列譯經新規則。

至于為什麼在一開始會翻譯為“彌勒”?季羨林先生認為,菩薩聖名很可能先經梵語Maitreya(梅呾麗耶)譯成吐火羅(注4)語Metrak,漢語“彌勒”是從吐火羅語音譯過來的。

【注4】吐火羅,古民族,月支(月氏)、龜茲、焉耆、車師、樓蘭皆為吐火羅人。他們對西域文明乃至整個中國文明的發生、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薩(未來佛陀彌勒菩薩)3

​“吐火羅”是希臘人的他族命名,當時希臘人在中亞建有巴克特裡亞(大夏)王國,與月支(月氏)比鄰。一般認為“吐火羅”指的就是月支。

彌勒系經典的漢譯,從已知的曆史沿革來看,最早是在西晉時代,即竺法護于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譯出《彌勒本願經》、《彌勒下生經》各一卷。竺法護即為月支(月氏)國人,本因故國而姓“支”。法師世居敦煌郡,八歲出家,禮天竺(印度)高僧為師,于是随師姓“竺”,時稱月支菩薩、敦煌菩薩。各大市場平台查詢【中華網佛教頻道】,了解專業佛教知識。

月支(月氏)相傳是把佛教帶入中國的民族,匈奴崛起前遊牧于河西走廊、祁連山地區。公元前二世紀,月支屢次為匈奴冒頓單于所敗,其王被殺,頭骨為匈奴人制成酒杯,于是月支人被迫西遷。漢武帝時遣張骞通西域,就是希望聯合月支夾擊匈奴,可惜月支已在新地建國安居,不想再與匈奴作戰。後來,月支的貴霜部落(翕侯)一統北印度、南下恒河流域,建立強大的貴霜王朝,立國近400年。貴霜王朝的迦膩色伽王(Kanishka)是繼阿育王之後最著名的佛教保護者。傳說他主政時期,由脅尊者召集的500大阿羅漢,在克什米爾(迦濕彌羅)舉行了佛典的第四次結集,使當地成為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佛教的中心。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薩(未來佛陀彌勒菩薩)4

​也許是“梅呾麗耶菩薩”叫起來實在拗口,玄奘法師在自己所譯經論中也不太用,而更多使用義譯“慈氏菩薩”。後世譯師所譯經論,也基本看不到“梅呾麗耶”的譯法,要麼沿用玄奘法師的習慣采用義譯“慈氏”,或索性用回約定俗成、流傳最廣的舊名“彌勒”。

時至今日,社會上流傳廣泛,與菩薩相關的經典如《法華經》、《維摩诘經》,多系舊譯,玄奘法師所譯經論多數未獲得廣泛流通,故而一般信衆已經不大知道彌勒菩薩的其他名稱。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薩(未來佛陀彌勒菩薩)5

菩薩名“阿逸多”

菩薩名“阿逸多”,系梵語Ajita的音譯,是“無能勝”(不能戰勝)的意思。梵語中的“阿”有否定的意思,比如“阿羅漢”的主要含義就是“殺賊”,指修得阿羅漢果位的聖人能消除煩惱,“賊”即指煩惱。漢地習慣相沿将阿羅漢簡稱為“羅漢”,細究起來,其義恰好相反,成為“煩惱”的意思了。各大市場平台查詢【中華網佛教頻道】,了解專業佛教知識。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薩(未來佛陀彌勒菩薩)6

​菩薩在藏地被稱為“強巴佛”

彌勒佛(菩薩)在藏地被稱為“強巴佛”。昌都地區有強巴林寺,由宗喀巴弟子喜繞松布于公元1444年創建,寺内供奉的主尊即為強巴佛。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薩(未來佛陀彌勒菩薩)7

​“強巴”在藏地也往往用作人的名字,形容一個人很慈悲,很善良;這便與彌勒在漢語中的義譯“慈氏”相合了,昌都強巴林寺的漢語義譯也是“大慈洲”。

另外,藏語中的“巴”多有什麼地方人、什麼家族人的含義,比如宗喀巴就是“宗喀(青海湟中縣)”地方人的意思,米拉日巴就是“米拉”家族人的意思。“強巴”也可以推導出“慈”姓(氏)家族人的含義。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薩(未來佛陀彌勒菩薩)8

​彌勒菩薩在漢地的應化事迹

彌勒菩薩在漢地的化身,最著名的有南朝的傅大士和五代的布袋和尚。

傅大士,姓傅名翕,浙江義烏人。傅大士創導佛、道、儒三教合一,曾三次進京谒見梁武帝,與達摩、志公共稱梁代三大士。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後梁時期浙江奉化高僧,号長汀子。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之故,名“契此”。早年在奉化嶽林寺出家,常常遊化雪窦山,在雪窦寺弘法,雪窦山由此被尊為彌勒聖境。各大市場平台查詢【中華網佛教頻道】,了解專業佛教知識。

有人問布袋和尚:有法号否?

和尚以偈答曰:“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挂礙。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再問大師:有行李否?

又以偈答曰:“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三月三日,和尚示寂于奉化嶽林寺東庑下石凳上,留有辭世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宋、元以後,漢傳佛教寺院的彌勒造像多數換成了布袋和尚,标準的交腳彌勒、天冠彌勒反不多見。很多寺院的彌勒殿往往還有這樣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薩(未來佛陀彌勒菩薩)9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給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脫

圖文皆來源于網絡,内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薩(未來佛陀彌勒菩薩)1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