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濕瘡”、“濕瘍”、“奶癬”,濕疹的命名紛雜,大家對濕疹的第一印象就是“濕”,常常會在醫生診斷為濕疹後問:醫生,您看我的皮損幹幹的,沒有一點濕氣,為什麼診斷濕疹?濕疹是不是就是體内濕氣重?
要回答以上問題,就需要大家澄清許多對濕疹的誤解。
首先,我們來看看西醫對濕疹的認識。
濕疹是以形态學描述來命名的一種皮膚病,由多種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炎症性皮膚病,發病機制為複雜内外激發因子引起的一種遲發型變态反應。
濕疹皮疹表現多樣,根據病程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濕疹。根據皮損特點和部位可分為乏脂性濕疹、泛發性濕疹、錢币狀濕疹、自身敏感性濕疹及不同部位命名的濕疹。
幹燥的皮損也可能是濕疹
急性濕疹表現為多數密集的粟粒大小的小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基底潮紅。由于搔抓,丘疹頂端破潰後形成小糜爛面,不斷有液體滲出,病變中心往往較嚴重,而逐漸向周圍蔓延,周圍又有散在的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
當急性濕疹炎症減輕之後,或急性期未及時恰當處理,拖延時間較久而發生亞急性濕疹。
皮損以小丘疹、鱗屑和結痂為主,僅有少數丘疱疹或小水疱及糜爛,亦可有輕度浸潤。慢性濕疹可因急性、亞急性濕疹反複發作不愈,而轉為慢性,或者一開始即呈現慢性,表現為患部皮膚肥厚、棕紅色或帶灰色,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以糠秕狀鱗屑,或因抓破而結痂,個别有不同程度的苔癬樣變,具局限性。
由此可以看出,濕疹也有不濕的狀态,幹燥的皮損同樣可以診斷為濕疹。
濕疹不隻是濕氣重引起的
其次,我們來看看中醫對濕疹的認識。
中醫把濕疹稱為“濕瘡”,普遍認為濕疹是由于禀性不耐,風熱内蘊,外感風邪,風濕熱邪相搏,浸淫肌膚而成。
濕疹主要是由風、濕、熱三邪合而發病,并不單純是由濕邪所緻。中醫将齒痕舌或者舌苔黃膩,大便溏稀不成形,滿臉油膩,嗜睡,困乏無力等等這種狀态稱為濕氣重。濕氣描述的是一類病症的特點,而不是具體某種物質或者病因。
濕疹和體内濕氣重的确有關系,濕疹可以表現為濕氣重,但是,患濕疹卻并不全是因為體内濕氣重引起或隻有濕氣重的臨床表現。
由此可見, “濕疹就是濕氣重”的“常識”顯然并不正确,切勿遇到濕疹就盲目進行除濕治療。
作者:海南省皮膚病醫院陸捷潔
内容審核:窦俠醫生
版權聲明:
本文由@華邦 授權轉載。
顔值科學社:
健康無敵,顔值在線!皮膚科醫生領銜的全網最紅醫生天團,助你由内而外美美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