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初夏時節,在大别山腹地的嶽西縣,鄉村路上、農家小院、茶園基地、茭白田裡……不時傳出鄉親爽朗的笑聲,呈現出山地披綠土生金的喜人圖景。
嶽西縣毛尖山鄉貧困戶吳晨月晾曬中藥材
1985年,嶽西縣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貧困縣,2018年8月8日,嶽西縣在安徽省率先脫貧,曆經33年的不懈努力,終于摘掉國家級貧困縣帽子。據了解,2014年以來,嶽西縣有10萬貧困戶脫貧,6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截至今年4月10日,該縣貧困人口從2014年建檔立卡36367戶110473人下降至228戶661人,貧困發生率從30.52%降至0.1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8001元增長到2019年的12861元,較2014年增長60.74%。
如今的嶽西縣“披”綠“吐”金,産業興旺,曾經的貧困縣變身示範點,群衆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年裡邁出穩健的步伐。
特色産業挑起脫貧大梁
嶽西縣天堂鎮源泉異地扶貧搬遷點一角
嶽西縣新貌
“養蠶是件苦差事,但來錢快,今年我們一家養了三個蠶種,養蠶收入應該不低于2萬元。”5月19日6時剛過,嶽西縣青天鄉老鴨村楊樹組王業慶夫婦就早早起床,一邊對養蠶工具消毒,一邊盤算今年的收成。除了蠶桑,王業慶家還有10畝茶園,茶葉年收入3萬元左右,加上種植茭白、發展中藥材,去年他家有十幾萬元産業收入。
2015年,王業慶一家因病返貧,成為了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資金的支持和村裡指導下,這幾年王業慶家靠發展這些特色産業,不但自己脫了貧,還帶動楊樹組家家戶戶種茭白、養蠶。
與王業慶自主發展産業不一樣,嶽西縣五河鎮葉河村通過“公司 村集體 貧困戶”的模式帶動貧困戶發展構樹。葉河村黨支部書記葉德新說,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該村率先建立構樹基地,打造占地209畝的“構樹生态循環産業園”。為推動發展構樹,五河鎮出台獎勵政策,給予每畝800元的獎勵,另以每斤0.4元的保護價收購構樹葉,确保每畝增收2400元左右。幾年下來,構樹産業給五河鎮帶來近6000個勞動崗位,帶動貧困戶60戶,戶均增收1萬元。
“脫貧攻堅,産業發展是決定性因素,内生動力是第一動力。”嶽西縣扶貧開發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楊效東介紹,嶽西縣堅持把産業扶貧作為核心舉措,因村因戶推進茶葉、蠶桑、蔬菜、林藥、養殖、構樹、旅遊、勞務、電商、光伏等“十大産業扶貧”。規模發展的貧困戶還可以申請扶貧小額貸款。
6年的脫貧攻堅戰,嶽西縣新興産業不斷湧現。截至目前,該縣每個貧困村有兩個以上特色産業基地,貧困戶特色産業收入成了重要的穩定收入來源。楊曉東以高山茭白種植為例,“十二五以來,全縣有4.3萬人通過發展茭白産業脫貧,嶽西茭白畝均産值5000元左右,帶動貧困戶人均增收2500-3000元。”
易地搬遷邁進幸福家園
駐村幫扶:駐村工作隊多方籌集資金,建村茶廠,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易地搬遷感謝國策好,喬遷新居牢記黨恩情。”為了感恩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去年過年時,居住在嶽西縣黃尾鎮雲峰村翠雲山居安置點的貧困戶李全友特意請村裡的老師寫了這副對聯。
今年64歲的李全友是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住在千米高山上的土坯房裡,沒有通公路,出行完全靠步行,去一趟村部得花兩三個小時。”李全友說,現在搬進了翠雲山居的新房,生活方便多了。翠雲山居安置點位于村部傍邊,瀝青道路通到各家各戶,停車場、綠化草坪、風景樹等設施一應俱全。
像李全友一樣,去年,黃尾鎮雲峰村、門樓村和平等村22戶貧困戶搬進了這個安置點。該村支部書記方少文介紹,按照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安置點由村統一代建,每戶人均25平方米,農戶隻需拎包入住。
該縣天堂鎮實施“易地搬遷 ”扶貧模式,在搬遷點引入扶貧工廠,促進貧困戶增收,實現一人上崗,全家脫貧。
“在脫貧攻堅戰中,嶽西縣按照‘應搬盡搬、穩定脫貧、效應最大’的原則,幫助貧困人口‘挪窮窩、換窮業’”。楊效東稱,為确保“搬得出、留得住、能發展、可緻富”,嶽西縣采取“易地扶貧搬遷 種植養殖、就近務工、城鎮就業、農家樂”等多種模式,“一戶一策”量身制定脫貧方案,打造一批産業發展增長點、鄉村旅遊風景點、集體經濟增收點、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四點合一”的易地扶貧搬遷示範點。
楊效東介紹,目前嶽西縣半數以上的安置點成了鄉村旅遊點,半數以上的安置點所在村成為省級美麗鄉村,還湧現出很多省級以上一村一品示範村。
不讓因病返貧“絆住”脫貧路
“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這是農村群衆面臨大病的擔憂。過去,因病緻貧、因病返貧成了脫貧攻堅的“絆腳石”。數據顯示,2014年嶽西縣建檔立卡貧困戶36367戶110473人,其中因病緻貧11082戶43637人。
為做好健康扶貧,嶽西縣落實國家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三個一批”政策,嚴格執行安徽省“351”“180”健康脫貧政策。該縣出台免新農合個人繳費部分、住院預付金“兩免”,重特大疾病政府再救助和脫貧人口大病再救助等政策。
記者在嶽西縣健康脫貧政策明白紙上看到:“351”健康脫貧政策,是指2015年底未脫貧的貧困患者,在省内定點醫療機構就醫的合規費用,按照縣級、市級、省級不同級别醫院,患者隻需承擔3000元、5000元、10000元,剩餘部分由政府兜底解決。“180”健康脫貧政策,是指2015年未脫貧的貧困慢性病患者,1個年度内合規醫療費用在新農合基本補償後,再報銷80%。
“要不是政策好,很難想象我現在是什麼狀況。”中關鎮中關村村民儲躍新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孫子因患癫痫,2017年在安醫第一附屬醫院住院治療,總費用175568.24元,新農合補償104740元,大病保險補償41080元,醫療救助17557元,個人自付10000元,政府兜底2191.24元,實際補償比高達94.3%。
截至今年4月30日,貧困人口健康脫貧“351”住院補償2721戶、2293.05萬元,綜合補償比87.53%;建檔立卡貧困患者慢性病費用補充醫療保障“180”工程補償5380戶、602.88萬元,綜合補償比91.39%。
幹群同心交出脫貧出色答卷
楊效東介紹,在決戰脫貧攻堅中,嶽西廣大黨員幹部,秉持初心,抛灑熱血,甚至獻出生命,終于甩掉了戴在百姓頭上的貧困帽,書寫了中國反貧困戰場上的“嶽西樣本”。
自1989年以來,嶽西縣姚河鄉一直是安徽省委辦公廳扶貧聯系點,已有15位黨員幹部先後姚河鄉挂職。30多年來,得益于省委辦公廳的真情幫扶和姚河幹群的不懈奮鬥,姚河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均純收入從1989年的348元到現在的1.4萬元,鑄就了一段從窮鄉僻壤蛻變成美麗鄉村的脫貧佳話。
脫貧摘帽後,省委辦公廳保持現有的幫扶政策穩定,堅持扶上馬送一程,派駐1名扶貧幹部常駐姚河鄉對接幫扶需求并協助鄉主要領導抓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扶貧幹部黨乾坤就是其中一位,他從複旦大學博士畢業後,于去年6月挂職姚河鄉黨委副書記。黨乾坤告訴記者,2019年以來,不少關乎姚河發展的重點領域得到了省委辦公廳的關心和助力:投入21.71萬元大力開展扶貧扶智行動支持姚河教育事業發展,協調省水利廳支持姚河鄉馬石河小流域水土保持項目綜合治理工程順利立項,支持貧困村龍王村成功申報市級美麗鄉村等。如今的姚河,信心滿懷,蹄疾步穩,正努力創建“翠蘭茗鄉茶香小鎮”省級特色小鎮,走出一條堅實的高質量的脫貧之路。
為精準扶貧,嶽西縣廣大黨員幹部探索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統的脫貧攻堅工作機制。建立“雙包”制度,實行“單位包村、幹部包戶”,對全縣186個村(居)都确定一個包保責任單位,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都确定一名幫扶責任人。實行“六項工作法”,按照“認真學、戶戶到、事事清、問題解、不過夜、回頭看”要求,一戶不漏查找問題,責任到人解決問題。縣、鄉(鎮)、村分級成立脫貧攻堅指揮部及辦公室。年初逐級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年底兌現“軍令狀”,落實政治責任和工作責任。
脫貧攻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争。嶽西縣讓有為者有位,提拔重用扶貧一線幹部200餘名,100餘名優秀年輕幹部進入鄉鎮領導班子。目前駐村扶貧工作隊總共201人,覆蓋182個村。
在這一過程中,嶽西廣大幹部把貧苦戶當親人,用青春、血汗和生命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圓夢脫貧的曆史答卷。(通訊員 徐進群 記者 吳洋 唐進民 劉玉才 嚴鵬)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