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英語教學發展速度比較迅猛,但一定程度上又存在很多不均衡的現象。特别是小城市及農村學校的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累,大批學生掉隊、厭學、棄學英語,最終成為英語學習的待進生。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令諸多從教者深感棘手。《國家英語課程标準》關于“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部分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
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顯而易見,學習方式和師生關系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點,一改原有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為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必将成
為當今英語教學的主旋律。學生的主體作用,簡單地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他們能夠能動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并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對象。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它決定着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因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内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的知識、能力、品質、性格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師水平、教學内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對學生來說雖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終究還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英語中有句諺語說道:“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同樣一個老師,同樣一本教材,同樣一個教學環境,不同的學生卻出現不同的學習效果。導緻這種差異有種種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發揮程度不一。
一、學生主體作用的确立
1.以學生明确的學習目标激勵自身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學生是學習的承擔者,是保障其主體地位的決定者。學生為了能使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把自己置于主體地位,應努力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要明确英語學習的目的
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而英語就堪稱為時代信息的首要載體。對于中國人來說,學會英語就等于打開了世界之窗,使自己與世界聯系
得更為密切。學生隻有把英語學習的目的與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聯系起來,才能把英語學習真正作為自己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才能真
正增強自己的主體意識。
(2)要正确認識自己在學習中的作用
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
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English can co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學生們必須認識到隻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方可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3)要善于自我激勵學習動機
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對學習興趣的形成起着積極的促進作用,它是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形成的基本條件。一個有強烈學習動機的人,才可以有強大的學習動力,也才能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
(4)要善于自我調動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要自覺地确立學習目标,制定學習計劃,總結學習方法,建立認知結構。從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某種滿足感,并以興奮活躍的思維狀态去面對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的同時,使基礎知識轉移為語言技能,并發展成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2.以教師正确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确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更新教學觀念
首先,要具有新的人才觀。21世紀已是高科技、高競争的時代,對外語人才的要求顯然與過去不同。21世紀要求青年一代具有廣闊的胸懷,豐富的知識,聰敏的智慧,開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傳授英語基礎知識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之一,但還需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學生的能力,使其能适應時代的要求。其次,要認識教師角色的轉變。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教師多數扮演的是一種家長式的角色。而未來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方面作出最重要的改變是“走出演講的角色”,并認為“所有優秀的教師都是激勵者、促進者、輔助者和協調者”。
(2)确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
要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要把以“教”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學”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研究學法”為重心,并做好教與學的最佳結合。以“學”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學生愛學習,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面對21世紀對人才的需求,“授人之漁”已成為師者的最高教育境界。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
興趣是一種學習的動力,學習英語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課堂教學是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
學生參與行為的重要場所之一,教師應try your best to make our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英語學習的興趣産生之後,學生的學習态度和
方法會逐步改善,繼而産生強烈的參與願望。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出的主體作用反過來又促進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教與學真正進入良性循環。
二、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1.創設最佳的學習狀态
《超級教學》作者、美國超級營地創建人之一埃立克·詹森相信,影響學習的兩個核心因素是:狀态和策略。“狀态”即創造學習的适
當的精神狀态;“策略”代表授課風格和方式。第三個當然是内容,“内容”即主題。在每堂好的英語課中,都會有這三者。但是,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忽視了“狀态”,而它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學習之“門”必須打開,否則真正的學習無法開始。而那“門”
是一種情緒性的東西———學習的“門衛”。為了打開學習之“門”,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采用多種媒體協調課堂環境,就能創造一種輕松的氣氛。
2.注重語言交際功能
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際,不是我教你學。英語教學就是通過這些交際活動,使學生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在交際過程中,師生雙方的認識活動也是相互作用的。學生認識英語的進展離不開教師對教學規律的認識;教師對教學規律的認識也離不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的客觀效應。教學就是為了促進這種交流。用英語表示則為Teaching is of communication, by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為了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應注重交際策略的學習和應用,積極培育課堂真實交際的氛圍,同時盡可能地創設虛拟真實情景進行虛拟真實交際。
三、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當今時代知識更新日益加快,衡量一個人素質的主要标準不再僅僅是他擁有知識的多少。國外學者指出,一個人在未來社會通過教
育必須擁有三張“通行證”,即學術性通行證、職業性通行證以及事業心和開拓技能(創造力)的通行證。人們不難獲得一個共識:新的世
紀更加強烈地呼喚着教學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還要特别注重學生思維發展訓
練,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個漫長的過程,與創新教育對立的天敵則是思維定勢,它常使學生按照習慣思路去考慮各方
面問題,很難跳出舊思路的框架模式,難于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一名教育工作者來說是義不容辭的職責。那麼,在教學中怎樣
才能幫助學生克服種種因素的幹擾,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呢?
1.課堂上首先要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自主探究模式,全面貫徹新思想、新理念教師要一改以往傳統的教法,走下講台,
走進學生,深入到學生中間,把更多的時間和發言權利還給學生。要意識到教師隻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評價者,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真正的主人。一堂精彩的英語課,真正的精彩應當歸功于學生的精彩,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體現才是精彩課堂的升華,因此努力創造良好的、民主的、寬松的課堂氛圍,給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搭起一個良好的舞台十分必要。
2.改變從教者的教學風格,由散漫型、嚴厲型向民主型轉變
從教者的教學風格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學生的行為,影響他們能否獲得适應未來社會需要的知識、技能、态度和價值觀。嚴厲型的教師
再也不能強制學生在自己的意志支配下進行學習活動,滿堂灌使課堂學習成為一潭死水;散漫型的教師再也不能對學生聽之任之,課堂教學成一盤散沙。從教者要熱愛、尊重、理解、寬容學生,努力創設民主、積極、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無時無刻不感到老師熱切的期望,這樣他們才能表現出驚人的創新能力。
3.指導學生創新的學習方式
學法上創新不是對過去所有學法的全盤否定,而是繼承好的學法,摒棄一些不好的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出好的學法。在教學中首
先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學習,主動學習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也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内在動力,要讓學生主動學習,從教者要把主動權還給學生,隻能指導、點撥學生,要教給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引導學生如何去訓練聽力、閱讀理解,從哪些方面把握,如何去掌握重點句子、習慣用語,“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也就是送給學生“魚杆”和”魚鈎“的過程,學生自己釣魚才能永遠有魚吃,能釣到魚就是創新能力的最好體現。
4.積極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習慣
“學貴有疑”,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一位有經驗的從教者要使學生樹立這樣的觀念:不懂就問,敢于發問
才是個好學生;學問的積累就要靠好學和善問。在教學中教師授課應有所存疑,要多設疑、巧設疑,并激勵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心理上
感到困惑,産生認識沖突,進而撥動思維,萌發出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求異思維的訓練,啟發學生去“釋疑”,引導他們摒棄人雲亦雲的從衆心理,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僅僅教師設疑還遠遠不夠,還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這就要求無論學生提出什麼問題,教師都要給予鼓勵,要号召全班學生向經常提問的同學學習,看誰提出的問題多,提的問題質量高,不僅在授新課前讓學生問問題,在課後練習之前建議學生問問題,還可以在組間交流、教師精講時發問,甚至在課堂教學中随時可以問,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興趣。學生敢于提問、樂于提問了,教師還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善于提問,在必要的地方加以點撥、啟發,使學生逐漸能圍繞所學知識提出一些值得探索的問題,通過分析引導,提高學生質
疑的質量,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英語作為“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學科,在新形勢下它的作用顯得更加突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英語教師,我們的任務應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而不僅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they are learning English not from teachers but with teachers.在英語教學中,我們都應充滿愛心、耐心和關心,用自己滿腔熱情的愛去叩開學生的心靈之門,用無私奉獻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為他們樹立榜樣,調動自己的智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有效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