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工程機械網 獨家】一直以來,“師徒制”是新人進入企業後的主要學習和适應方式之一,即由工廠指定技能高的師傅進行傳幫帶,一般兩三年學徒期滿後,再由企業對其進行技能考核,确定徒弟的技能等級,達不到要求者還要延期出徒。這種制度可以快速提升新工人的技能水平,同時還減少了新人熟悉新環境的時間,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新人培訓方式,很多制造型國有企業對該方法非常推崇。但在工程機械維修企業中,這種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似乎越來越被诟病,“師不授技,徒不念恩”的情況時有發生。
名同意不同的2種“師徒制”
傳統的“師徒制”常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師傅将手藝傳授給徒弟,徒弟免費為師傅工作,二者之間隻是單純的教與學,加之商業利益的影響,常會出現“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現象,這一點在工程機械行業維修企業中時常發生。很多徒弟學藝成功後,往往另起爐竈,拉走了原來維修廠的很多客源,結果導緻很多老闆在招到學徒後,不願過多傳授核心的維修經驗,進而影響了企業的業務發展。
第二種是“亦師亦父”的關系,即師傅不僅要承擔起徒弟的老師、教授技藝的責任,還要承擔起父親的責任,對徒弟學習之外的生活進行照顧,而徒弟對待師傅則要像對待長輩一樣尊敬。這種沒有血緣卻勝似血緣的關系,讓師傅與徒弟往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但這種類型的師徒制目前出現的已經非常少了。
維修行業的“師徒制”隸屬哪一類?
工程機械行業中,中小型維修企業老闆經常自己扮演師傅的角色,規模大一些的維修企業或整機代理商修理廠,師傅往往由維修技術水平高的員工兼任。通過幾年的傳幫帶,會培訓出技術水平較高的人才,但是,具備了一定維修技術水平和得到客戶信任的核心員工卻經常出現離職的現象,特别是在工程機械維修行業特點突出的背景下,即很多時候客戶選擇某個修理廠,都是沖着某個維修師傅才去該修理廠維修的前提下,員工的另起爐竈,将直接帶走大量的客源。
不僅如此,很多維修企業核心員工的離職往往都是突然性的,沒有所謂的工作交接,說走就走,直接影響了企業的日常工作。2019年7月,筆者接到一家維修企業老闆的求助電話,讓幫其尋找可以做液壓試驗台培訓的老師,原來該企業中兩名熟悉操作試驗台的老員工同時離職創業了。
上述結果都會導緻維修企業老闆苦不堪言和牢騷滿腹,認為當前維修行業特點就是前面說過的“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進而在以後的新員工技術培訓中,師傅總喜歡“留一手”,時刻提防着員工,把核心維修技術或配件進貨渠道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這樣的結果就是企業總是做不大,老闆和員工不能一條心。
“師徒制”學成的員工為何跳槽?
核心員工為何要跳槽?創業真的是他們唯一選擇嗎?筆者前些年在做工程機械後市場咨詢項目時,曾對此問題訪問過多名出來創業的小維修廠老闆,結論是大部分都是被迫而為。所以,維修企業老闆們不應該站在自身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而要站在員工職業發展角度去思考。當員工在修理廠做到一定年限,擁有熟練維修技術後,就應給予更大的發展舞台,如另選地址新開一家維修廠,讓這些員工去負責打理;或給以合适股權,以合夥人的身份共同經營維修廠,甚至協助員工投資開設維修廠等。
給我印象最深的“師徒制”方式應用比較好的工程機械企業,是原隸屬于解放軍總裝的天津建築機械廠,現已更名為新興移山(天津)重工有限公司(簡稱:移山公司)。在移山公司,盡管師徒雙方都已退休,一旦提及當年的培訓情景,徒弟對師傅的感恩之情還常常溢于言表。
當然,上述都屬于維修企業經營管理的範疇,需要企業老闆慢慢理解和接納。但在技術培訓上,“師徒制”無論是以前還是以後,都将是維修行業切實有效的一種培訓方式,應該在工程機械維修行業中大力倡導,特别是拜師環節,一定要隆重,這樣可以增加師徒雙方的責任感和儀式感。此外,為了更好的落實和實施“師徒制”,企業應該建立一套管理制度來進行規範。筆者參考了工程機械行業不同品牌和數家維修企業的做法,編撰了一些師徒制的管理制度(見附),以供行業同仁參考。
“師徒制”對于工程機械維修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有着諸多好處,在“師徒制”在成為行業維修企業普遍選擇的同時,筆者衷心地希望各企業能夠合情、合理地應用這種方式,發揮其對工程機械維修業的應有的積極促進作用。
(工程機械維修聯盟 馮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