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污物堆積如山,其它讓家裡變成不潔物的囤積所的東西也比比皆是。……這裡的人由于所受教育和習慣的原因,根本不關心居所的健康,而且也根本沒想過這回事。……還有,就算他們覺得保證家人的健康是自己的義務 ,可一旦要開始實行了,就一定會輸給各種‘怠慢與無知’,故态複萌。而那種‘怠慢與無知’主要有三種,簡要說來就是——
說出這段話的,不是人居專家,不是環境大師,而是近代護理事業創始人南丁格爾。
今天是“國際護士節”,紀念戰時天使、護理精神的代表南丁格爾的日子。在這個日子裡,我想起她在《護理劄記》中的這段話。
我并非醫護人員,沒有讀過她的著作。如果不是因為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引用了它,我也不會注意到,南丁格爾竟然還是“雜物管理咨詢師鼻祖”。
《斷舍離》是山下英子在2009年寫的書,自出版以來就一直暢銷,至今出售了400多萬冊,很多人都讀過,并從中獲益。我從這本書裡看到了什麼呢?
《斷舍離》不教我們怎麼扔東西“斷舍離”三個字,即使沒看過書,也大概明白它是什麼意思,不僅因為它暢銷,自己沒看過也從他人嘴裡聽過,也因為這三個字從字面就很容易理解:
看似在教我們如何隔絕與抛棄物品,實際上,這本書真正的重點在于,如何改善我們與世界的關系。
比如說,女人最頭疼的衣櫃。為什麼經常覺得衣櫃滿滿的卻找不到自己能穿的衣服?不願意不是留戀,而是一種執念,執着于“有”。越是想“有”,越無法扔掉已有的衣服;越是扔不掉已有卻不合穿的衣服,越是沒有空間來存放合适的衣服。如果能理解自己,處理好這種執念,就會有勇氣丢掉那些永遠不會再穿的衣服了。
而當我們漸漸地學會篩選衣服和其它物品時,我們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也會變得更加傾向于“會生活,重品質”。我們變了,我們與周圍人的關系自然也不一樣了。
《斷舍離》教我們怎麼漲“住商”
作者在這本書中創造了一個詞——“住育”,我不知日文版本中是怎麼寫的,如果讓我來翻譯,我覺得“住商教育”會更容易理解 。就像“情商”說的是人對待和處理情緒的能力,我們可以用”住商“來形容:人們正确認識居住環境、提升住所健康程度的能力。
我們在家裡存放的物品如果太多,很容易積滿灰塵或者堆放雜亂、影響走動。即使勤于打掃不至于居室肮髒,但空間中如果沒有足夠空氣流動,也容易滋生病菌。
安全和健康是住所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的家是一個能徹底放松、款待自己的地方,怎樣才能打造一個這樣的家呢?作者建議:
雖然每個人喜歡的、能讓自己放松的居家環境風格可能不同,有的喜歡簡潔北歐風,有的喜歡繁複哥特風,但無論哪種風格,保障了安全和健康這兩個基本功能之後,我們才能真正享受自己喜歡的家。
難怪,當作者看到南丁格爾在100多年前,就有和自己一樣洞察到了居住環境與人類疾病的關系時,忍不住為她冠名“雜物管理咨詢師鼻祖”。
讓“斷舍離”成為自動化思維
做不到“斷舍離”的原因在于執念,而執念既為執念,就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作者深知這一點,所以,在本書的最後一章她提醒我們:要堅持,要先有意識地為自己創造舒适有序的環境,再讓斷舍離變成習慣,變成身體無意識的“自動化狀态”。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自動化思維”,指的是個體在回應環境中發生事件時未經加工的自動的想法。
比如說,數學考試時碰到一個不會的題目,有人馬上放棄,很可能是因為他有一個信念:我的數學一直都很差。
比如說,下次考試再碰到不會的題目,想一想自己曾經解出過難題,讓“我的數學一直都很差”這個想法受到一些松動,再盡可能嘗試做一下題目。不斷練習之後,這個想法會慢慢瓦解。
“斷舍離”也一樣。如果你能在處理自己的衣櫃時,提醒自己“這些衣服我都得留着”這個想法未必是對的,想想以前曾經扔掉過一些衣服并且沒有影響到自己的生活,那麼這一次哪怕隻扔掉一件,都有可能 讓你在下一次整理衣櫃時,舊有的自動化想法來得慢一些,“斷舍離”的信念強一些。
養成一種習慣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你認同“斷舍離”的理念,想讓自己有這樣的生活方式,就要不斷踐行。為什麼“懂得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因為知而不行,或者行而不持久。如果有這樣的情況,那麼,至少可以隔段時間把書拿出來翻翻,提醒一下自己。我常自嘲:“做不到持續練習,隻能用持續學習來代替。”
#好書推薦黑白精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