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廣西有沒有特殊學校

廣西有沒有特殊學校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07 07:00:57

廣西有沒有特殊學校(廣西特殊教育學校八旬校長)1

圖為胡惠月在與育才特教學校裡的孩子交流。 李嬌陽 攝

中新網柳州3月8日電 題:廣西特殊教育學校八旬校長:從幫助孩子成長到給家長以安慰

作者 李嬌陽

“阿婆、阿婆……”飯點時間,當81歲的胡惠月走進廣西柳州市柳北區育才特教學校(以下簡稱育才特教學校)的一間教室,十餘名孩子正在聽着鋼琴曲吃飯,他們齊齊回頭看向胡惠月,興奮地叫道。

胡惠月是育才特教學校的校長,教書工作貫穿她的職業生涯。退休後,她投身特殊教育工作,至今已有25年。目前有近百名學生在該校接受特殊教育,當中以患自閉症的孩子居多。對于部分孩子而言,“阿婆”,是他們一生中開口說出的第一個詞。

“我是誰?見到我要叫什麼?跟我說,‘阿婆’。”這是胡惠月與孩子們的日常對話。她表示,許多孩子在到校之初,幾乎不會說話,語言技能的學習以“鹦鹉學舌”般的方式進行,“阿婆”一詞因發音簡單而成為他們“攀爬”語言階梯的“第一級台階”。此後便是發音更複雜的詞語,意義簡單的句子。在老師将某一詞句重複多遍後,他們學會了複述,但仍然難以真正理解對話的含義。

廣西有沒有特殊學校(廣西特殊教育學校八旬校長)2

圖為《生活适應》課程的教學用書。 李嬌陽 攝

胡惠月表示,學會與外界建立溝通,是語言課程存在的根本意義。她拿起手邊嶄新的教科書,介紹道:“《生活适應》這門課程幾乎僅在特殊教育學校開設,目的是幫助孩子們學會生活自理。理解事物的用途,表達自己的情緒與需求,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一切都建立在他們能與外界進行溝通的基礎上。”

學校裡,語言教學工作随時随地都在進行。因為孩子們無法理解抽象概念,實物教學是最常用的教學手段。與外界溝通的“橋梁”,以極其緩慢的速度搭建,為的是當他們從這裡離開時,能夠在社會上自食其力。

“他們能通過工作謀生是家長最樸素的願望。從學校畢業後,如果因未能找到工作而長時間待在家裡,他們與外界的聯系容易就此中斷,将此前學會的技能‘還給’老師。”胡惠月表示,孩子畢業數年後,家長再次将其送回學校的情況并不少見。

廣西有沒有特殊學校(廣西特殊教育學校八旬校長)3

圖為胡惠月在寫聽課記錄。 李嬌陽 攝

在胡惠月和學校裡其他老師眼中,這些孩子單純可愛,對手工、種田挖地等體力勞動充滿熱情,與普通孩子并無兩樣。隻是他們難以明白,老師和家長對于他們的未來的憂慮。25年間,許多老師因為“心累”而選擇離開。“他們對這些孩子抱有極大的同情,卻深感無能為力。”胡惠月表示,面對無法選擇離開的家長們,她看到的是悲哀與困境。

“很多孩子都來自單親家庭,有抑郁傾向的家長不在少數。學校不僅是讓孩子成長,更是幫助家長,他們很需要我們。”提起辦學初衷,她如此說道。在育才特教學校,老師以已婚女性居多,胡惠月表示,母親、教師身份的疊加,讓她們帶着母愛面對孩子,同時能更深層地理解孩子家長。45歲的馬有娟,令她十分欣賞。

馬有娟曾是一名幼師,去年進入育才特教學校,她的選擇得到了她15歲的兒子的支持。“我兒子曾經在一個活動中,為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表演過詩朗誦。得知我的決定,他說:‘媽媽,你真偉大。’”馬有娟笑道。

在開始面對育才特教學校裡的孩子時,馬有娟曾感到不适應。“他們對教學内容容易遺忘,平時情緒多變。”她表示,通過觀察每一個孩子的行為模式,她開始掌握“征服”他們的辦法。當一個孩子能從随意走動到坐在座位上完整聽完一節課,當他們能将一個句子完整複述……馬有娟便在教學工作中看到了希望——通過教育,孩子能夠開始理解規則、建立溝通,“特殊”就不再是困住他們的“圍城”。

如今,胡惠月的工作内容,更多的是進入課堂旁聽,在教學方式、教學内容等方面,向老師們提出建議。她計劃在另一個校區開辟一塊田地,讓從學校畢業的孩子能夠從事體力方面的勞動,并從中獲取一定收入。“自食其力是一種尊嚴。”她表示。

81歲的胡惠月滿頭白發,她曾見證一個孩子4歲入學,從來時不會說話,到能夠自己乘車回家。她曾悄悄跟在他身後,以确認他不會迷失在半路。也曾教過他,在公交車上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露出校牌,以免遇上不夠友好的目光。但她更希望,未來,他們能坦然告訴别人,盡管生來有障礙,但他們仍能擔負起自己的人生。

“阿婆再見!”如今13歲的少年,揮手同她道别,在傍晚時分,獨自踏上回家的路。(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