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演出場面簡單,幾張八仙桌便拼成戲台,用幔帳圍住三方,正面用竹杆或木架支起一塊白布,台内燃燈照亮,便可演出。舊時用一種特制的方形專用燈。
演出時,一人主操皮影,一人打鑼鼓,一人操琴吹唢呐。主操皮影者兩手手指間都夾有操杆,口中代劇中人物唱腔和對白,常常一人分飾演幾個乃至十幾個角色,腔調有男女之分,文武之别,打鬥場面還常用腳一抖叫連唱帶說一腳踢。
負責打擊樂的,稱武場,一個人操作5-7種響器,樂器用椅子分位固定,布局俨然現代的爵士鼓,敲出時四肢并用,手不停腳冒歇。負責管弦樂的稱文場,琴笛唢呐交替演奏。文、武場人員分角色幫助演唱和道白,或幫腔和助威,凡參與演出者都必須吃透全劇本,反複排演形成默契。現今一個皮影隊一般是四人,有的更多,還有的接納了女藝人參與演出,使演出效果更佳。
皮影中的人物、景色制作俱用牛皮、驢皮或羊皮制成,先将皮革在桐油中浸潤,使其透明,然後請紙藝人剪作人形,加上色彩。每個人影分身首四肢六部分,再用鐵絲或粗線連綴起來。使之能活動自如。如今改為皮紙制作,用操杆操作,分生、旦、淨、醜四種,皮影人的身像隻十幾個,而人物頭像卻多達數百個,演唱時依據人物而取換頭像,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的臉譜泾渭分明,讓人一看即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