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甯夏為什麼被稱為長城博物館

甯夏為什麼被稱為長城博物館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15 10:51:22

甯夏為什麼被稱為長城博物館(萬裡長城今何在)1

鹽池縣境内古長城遺址。 受訪單位供圖

鹽池縣境内古長城遺址。 受訪單位供圖

中新網甯夏鹽池12月13日電 題:萬裡長城今何在?探訪甯夏鹽池古長城遺址

中新網記者 于晶

甯夏長城以其建造時間之長、分布地域之廣、影響力之大,被稱為“中國長城博物館”。12月13日,中新網記者探訪有“露天長城博物館”之稱的甯夏鹽池縣,了解甯夏境内長城的曆史文化,感受甯夏古長城的悠遠、渾厚與滄桑之美。

甯夏自古為我國北部邊防前線和邊塞要地,有“關中屏障,河隴咽喉”之稱,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戰國時期,到秦、漢、隋、金、明等幾個朝代,都曾在甯夏規模不等地修築過長城,在面積僅6萬多平方公裡的甯夏土地上,曆代統治者修築的長城總長度達1500多公裡。

當日,記者在毛烏素沙地南緣的鹽池縣境内,看到早已卸下曆史的重負和禦敵的盔甲的隋長城,已回歸黃土地的本色。隋朝在其38年的興衰曆程中,為防禦北方突厥、西北吐谷渾,先後7次修築長城。隋長城多是在秦漢長城的基礎上修築、加固和改造。新修有兩條,其中一條是隋文帝開皇五年(公元585年),由崔仲方督修的靈武朔方長城,西起今甯夏靈武市境内黃河東岸,東至今陝西綏德縣西南,全長約350公裡。這條長城由西向東穿過今鹽池縣,遺迹尚存。

據當地文物工作負責人介紹,鹽池縣境内遺存的隋長城,通過航拍和衛星圖片都可以看到。從衛星圖片上看,位于甯夏鹽池縣境内的隋長城大部分被明長城所利用,迄今保存的僅有柳楊堡鄉紅溝梁向東至陝西省定邊縣境的一段,長約20公裡。隋長城在明長城“頭道邊”之北側,黃土夯築,殘高1-3米,基寬9米。

依據《隋書·崔仲方列傳》“令發丁三萬,于朔方、靈武築長城,東至河,西拒綏州,南至勃出嶺,綿亘七百裡。明年,上複令仲方發丁十五萬,于朔方已東緣邊險要築數十城,以遏胡寇。”的文獻記載,甯夏境内的隋長城為開皇五年所建,西起甯夏靈武,向東延伸至陝西境内。牆體本身為堆土築成,在牆體頂部有夯築部分,該部分為明代修建長城沿用隋長城時加築其上而成的。該段隋長城遺址是隋長城防禦體系的一部分,為研究隋代軍事防禦設施的分布、構築、布局及城堡建設、生産力的發展水平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隋長城多見于史料記載,卻鮮見于地面遺存。而鹽池境内的隋長城遺址因當地氣候幹旱少雨留存至今,見證了隋朝與突厥征戰、交融的曆史,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産,但因數百年的風化,一些牆體已蕩然無存,亟待加強保護。

該負責人表示,黃土夯築的長城是萬裡長城中最脆弱的一段,因為一旦失去這些黃土夯築的城牆,中國的萬裡長城将損失一半。

歲月流逝,朝代更叠,幸存下來的隋長城無聲訴說着久遠的故事。甯夏長城是曆代長城的縮影,記錄着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大家庭紛争和融合的曆史,凝聚着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鹽池縣長城愛好者李兵告訴記者:“每當走在郊外長城腳下,他都會感覺到渾身血液沸騰。這是老祖先留下的寶貴資源,這是民族融合發展的曆史見證。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去保護好、宣傳好它。”(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