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物緻知最早見于先秦經典《禮記大學》,是該書所提出的儒者求學八階段的初始兩個階段:“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2、這一段話,是儒家學派為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階段性行為目标。這一程序性行為綱領的起始就是格物緻知。格:推究;緻: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使知道事物風格的能力,然後知道人生百态。
3、“格”、“物”在古代用法均很廣泛,這一段話,在孔子時代大概并不難解,孔氏本人未做解釋,孔門弟子對格物緻知含義亦未闡發,這導緻後人在理解格物緻知含義時出現很多歧義,每個人都想依據自己的哲學傾向對之做出合乎己意的解釋,這就使得在此問題上,真正出現了百花齊放局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