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話的由來:民族共同語是民族内部共同用來交際的語言,是識别一個獨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漢民族共同語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時期就産生了。當時的民族共同語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黃河流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語言就是雅言。漢代的民族共同語叫“通語”。唐宋時期,人們寫文章、作詩詞非常注意使用“正音”(國家頒布的讀音)。明清時期的漢民族共同語叫“官話”。民國時期漢民族共同語叫“國語”。新中國成立後的漢民族共同語叫“普通話”。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标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它作為我們漢民族共同語的地位是曆史形成的。一方面,作為北方方言代表的北京話,數百年來作為官府的通用語言傳播到了全國各地,而發展成為“官話;另一方面,“白話文運動”以後,作家們自覺地用普通話寫作,湧現出一大批作為普通話書面語規範的典範作品。“國語運動”又在口語方面增強了北京話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語音成為全民族共同語的标準音。北方方言區自身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和人口優勢等客觀條件奠定了普通話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地位。
2、推廣普通話的意義: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曆史進程中,大力推廣、積極普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有利于消除語言隔閡,促進社會交往,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随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普及普通話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廣普及普通話,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有利于促進人員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統一的大市場。
我國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國,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于增進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語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質的基本内容,推廣普及普通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于貫徹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方針,有利于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信息技術水平是衡量國家科技水平的标志之一。語言文字規範化标準化是提高中文信息處理水平的先決條件。推廣普及普通話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有利于推動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3、總之,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于我國先進生産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需要,符合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人為本,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的具體行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