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宣傳山東省緊緊圍繞“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目标任務、貫徹落實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和重要指示要求的生動實踐,全面回顧山東沿海各市在經略海洋特别是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的重大成就,11月25日-27日,由山東省委網信辦主辦、山東廣播電視台承辦、省内各市各網站和新媒體客戶端協辦的“雲上打卡最美海岸線”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舉行。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7日訊 濱州市地處渤海灣南岸,沿海有無棣、沾化兩縣,海岸系黃河沖積而成,岸線曲折,東西蜿蜒238.9公裡,有多條河流在此入海。濱州海岸屬典型的泥沙質海岸,海域内潮間帶均為淤泥沉積而成,跨度大,灘塗寬廣,平均跨度10公裡,有灘塗面積9.37萬公頃,負15米淺海面積20萬公頃。海洋生物達800餘種;已探明鹽鹵、油氣等礦産資源29種,是山東省第二大海鹽生産基地。
“靠海吃海、向海而生!”魚蝦蟹藻、貝鹽漁港,這是大海賦予勤勞的渤海灣人民最好的财富。随着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在政府主導、市場調節下,濱州的渤海灣一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了無棣海洋貝瓷、魯北鹽場、脊嶺島鹽田蝦、海緣海馬、沾化蝦醬蝦皮、王爾莊海蜇等一系列的一村一品、一縣一品,海洋有機産品、特色産品暢銷全國以及世界各地,品牌濱州建設越來越強。
每當夏季來臨,無棣的貝殼堤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迎來的一年最繁忙的旅遊季。夕陽下,海鳥飛弋、貝殼閃亮,大批的遊客湧向貝殼堤,他們趕海拾貝、漫步海洋牧場,感受特有的海洋生态魅力。數以千年以來,由于受河流遷徙和海洋潮汐的影響,渤海灣一帶泥沙淤積,形成特有的灘塗,給貝蝦蟹藻提供了絕佳的生存環境。在海洋潮汐的影響下,大批的貝殼被推向岸邊,再也無法回歸大海。它們有的晶瑩剔透、紋路絢麗,有的慢慢蠕動、貝大肉鮮,有的長眠沙泥、與堤為伴,形成了綿延 62公裡、寬50米的貝殼堤,這也是世界上三大古貝殼堤之一。
近海是堤,遠海為灘,灘上田池。北海、無棣一帶,一塊塊、一片片池田目不暇接,曬鹽、炒鹽,成了人們的生計。記者在無棣華夏海鹽文化博物館發現,沿海人們探索出了初級鹵水養殖、中級鹵水提溴、飽和鹵水制鹽等“一水多用”的海水養殖利用産業鍊。人們還在貝瓷、海鹽深加工及藝術作品上做文章,形成了海洋貝瓷文化、海鹽深加工文化。
以漁為業,藏富于民,沿海村鎮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當地政府開始審時度勢,在他們的主導下,借助人居自然、生态和諧的天然優勢,開始做起了生态旅遊等循環經濟的文章。于是,無棣水溝、沾化益源生态等一系列生态旅遊項目不斷落成。濱州海洋生态保護、海水開發利用、海洋特色産品文化已成規模。
受特殊地理環境和生态環境的影響,近幾十年來,濱州人民在漁業基礎上做足了文章,從而也湧現出了一些技術人才。近年來,在以王淑生為代表的漁業專家不懈努力和創新下,“人養卵、天養蝦”“不吃藥、少喂料”的養殖技術不斷推廣,“海蝦淡養”“一水多用”“南苗北育”科技創新技術不斷複制,海洋漁業發展不斷壯大。
在自我革新、艱苦創業的基礎上,乘着全市“雙招雙引”的東風,濱州湧現出了友發、渤海、海源、科勒海等一批投資創業的企業巨頭,沾化、無棣、北海逐漸成為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人才創業的沃土。
向海圖強是濱州人民不斷追逐的夢想!20年設想、50年建港,如今,濱州港已大闊步向年吞吐量5000萬噸邁進,為濱州“五大千億級産業集群”發展提供物流支撐。同時,在發展大潮的帶動下,海洋柔性複合軟管等一些高精尖的新能源材料走向市場,填補了濱州海洋高端裝備制造的空白,讓濱州的海洋經濟發展更加多樣化。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積極踐行省委省政府海洋強省戰略,濱州市出台了《濱州海洋強市建設實施方案(2018-2022年)》,為海洋強市發展提供了指引。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濱州的海洋将是美麗海洋、活力海洋、和諧海洋、開放海洋、幸福海洋。
閃電新聞記者 王飛飛 通訊員 高士東 濱州報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