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未成年人遊戲充值頻發

未成年人遊戲充值頻發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9-11 15:16:02

未成年人遊戲充值頻發?澎湃新聞記者 何利權 實習生 許文浩 許林傑,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未成年人遊戲充值頻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未成年人遊戲充值頻發(未成年人遊戲充值頻發)1

未成年人遊戲充值頻發

澎湃新聞記者 何利權 實習生 許文浩 許林傑

家住湖北武漢的胡女士5月19日向澎湃新聞質量報告平台反映,其11歲兒子小康(化名)使用外公手機向一款名為《逃跑吧少年》的遊戲充值近3萬元。胡女士認為,孩子系未成年人,在家長不知道的情況下進行大額遊戲充值,希望遊戲公司予以退還。對此,遊戲下載平台“小米應用商城”方面當日回應稱,已和遊戲公司協商,對方同意退款95%。

5月21日,胡女士告訴澎湃新聞,目前已經收到退款。“對我們來說,教訓很深刻。”胡女士稱,“作為家長,應該多帶孩子進行一些戶外活動,多陪孩子,不要讓他沉浸在遊戲裡。”

澎湃新聞注意到,因未成年人玩手遊充值引發退款糾紛的案例并不少見。據澎湃新聞5月20日報道,河北保定趙女士近日也反映,其11歲大兒子用親戚的手機玩《逃跑吧少年》等三款遊戲,數天内充值66次總計14684元,同樣和遊戲開發商陷入退款“扯皮”之中。

律師周銘告訴澎湃新聞,就遊戲充值而言,未成年人沒有經濟來源,充值3萬的行為也與其年齡和智力不相匹配。如果其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的充值行為不追認或不同意,則充值行為可撤銷,平台應返還相應金額。

不過,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認為,類似事件近年來時有發生,作為家長來說,也應該負有一定責任。“家長平常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手機,對孩子要履行好應有的監護責任。”儲朝晖表示。

11歲男孩遊戲充值近3萬元,經協商後獲95%退款

近日,胡女士11歲的兒子小康突然詢問她,有沒有給他買保險,“如果自己去世了,就把賠償的錢給外公。”這一“莫名其妙”的問題令胡女士覺得不對勁,一番追問之下方才得知,孩子瞞着家人往一款手機遊戲中充值近3萬元,而這些錢是外公辛苦攢下的養老錢。

“他(小康)十分害怕、内疚,甚至一度出現輕生念頭。”胡女士告訴澎湃新聞,她和丈夫工作比較忙,小康上學就由外公接送。平時,小康也會使用外公的小米手機玩遊戲。今年4月,小康通過小米應用商城下載了一款名為《逃跑吧少年》的遊戲,逐漸着迷,并綁定了外公的支付寶。銀行賬單顯示,4月19日至4月30日,小康通過外公的支付寶向遊戲充值近3萬元,其中單筆最小金額為1元,最大金額648元,共交易了百餘次。

據胡女士稱,除了前期數筆小金額充值,由外公輸入密碼完成,其餘充值外公均不知情,直到充值金額越積越多,小康感到害怕,自己說出了實情。“外公把孩子接回家後,把包放下就去做飯了,(小康)可能是翻了外公錢包知道了身份證号,開通了支付寶免密支付。遊戲支付需要輸入外公身份證号,他背得很熟悉。”胡女士稱,錢都是從老人銀行卡轉出去的,充值完成後,小康會删掉支付寶内的賬單信息。“對老人來說,近3萬元不是小數目,他平時很節約,存錢養老的。”胡女士稱,事發後,小康覺得很内疚,主動向外公認了錯。

胡女士認為,小康系未成年人,充值行為大人也不知情,因此希望向遊戲開發商深圳市抱一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申請退款。4月底以來,胡女士數次通過《逃跑吧少年》QQ客服及遊戲内部客服通道聯系遊戲開發商,得到的回應均是“充值的錢是不能退款的”。

5月18日,胡女士聯系到遊戲下載平台“小米應用商城”,經該公司退款專員審核相關材料後,對方承諾會和遊戲公司溝通。5月22日,胡女士告訴澎湃新聞,經“小米應用商城”協調,目前已經收到深圳市抱一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退款,“是充值金額的95%。”此外,小康還通過“小米應用商城”下載了另外兩款遊戲,充值不到兩千元,也獲得全額退款。

遊戲公司承擔責任外,家長也應履行好監管責任

近年來,未成年人“巨額”遊戲充值引發的糾紛并不少見。在某知名消費者維權平台上,以“未成年人遊戲充值”為關鍵詞搜索,相關投訴量就近9000條,内容多是“小孩被誘導不理性消費”,涉及金額從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這些投訴均提到,“小孩是在大人不知情情況下完成充值的。”

澎湃新聞注意到,以上述《逃跑吧少年》遊戲為例,此前已因“未成年人充值”問題被媒體多次報道。比如,澎湃新聞5月20日報道,河北保定的趙女士反映,4月19日至24日,她11歲的大兒子用親戚的手機玩《逃跑吧少年》等三款遊戲,在4天時間内充值66次,總計14684元;去年9月,也有媒體報道,廣州一名小孩向這款遊戲充值,花光父親7萬元積蓄。

早在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就曾發布《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其中明确規定,應規範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費服務。比如,網絡遊戲企業須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與其民事行為能力不符的付費服務;網絡遊戲企業不得為未滿8周歲的用戶提供遊戲付費服務;同一網絡遊戲企業所提供的遊戲付費服務,8周歲以上未滿16周歲的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200元人民币。

律師周銘告訴澎湃新聞,以前述11歲男孩小康為例,根據《民法典》,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隻能從事與其年齡和智力相關的民事行為。“就遊戲充值而言,未成年人沒有經濟來源,充值近3萬元與其年齡和智力不相匹配。”周銘認為,如果其監護人對相關充值行為“不追認或不同意”,則可撤銷。“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确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遊戲公司)因該行為取得的财産,應當予以返還。”周銘表示。

對于遊戲公司應承擔的責任,也有專家認為,遊戲開發者對其開發的遊戲的受衆或使用者是非常清晰的,其針對的群體也是明确的,如果為未成年人使用較多,則須承擔相應責任。

但現實是,不少遊戲注冊僅需姓名及身份證号,這就意味着,未成年人可以随意使用成年人身份信息登錄,而在充值支付時,也沒有二次身份核驗。此外,部分主要受衆為未成年人的遊戲,“賺錢”目的過于明顯,比如以各種炫目的皮膚、道具,引誘用戶充值。

“類似事件一再上演,作為家長來說,也應該負有一定的責任。”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則告訴澎湃新聞,家長平常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手機,對孩子要履行好應有的監護責任。“在不少案例中,小孩多次充值後家長都無察覺,說明家長在平常沒有做好對孩子的監管。這也提醒家長,當年齡較小的孩子使用手機時,平常就應該多留意。”儲朝晖稱。

一名遊戲行業從業者向澎湃新聞透露,近年來不少遊戲公司不斷升級防沉迷措施,比如登錄、充值均需人臉識别,倘若是未成年人,玩遊戲時間段、時長及充值行為均有限制。“但這也衍生出新的問題,比如引發受衆‘過度索取個人隐私’的質疑。”該從業者稱,即便如此,仍有未成年人繞過監管,冒用家長身份信息登錄、充值。

“有的小孩會編些理由,比如謊稱上網課需要家長刷臉登錄,或者幹脆趁家長不注意,直接拿手機對着家長臉刷。”上述從業者透露,其所在遊戲公司經常接到家長退款申請,有專人負責審核,但往往不會退全款,“這麼做的目的是,讓家長也‘長一個教訓’。”

持這一看法的遊戲公司不在少數。據澎湃新聞5月13日報道,河北省保定市的高先生8歲的孩子在家上網課期間,迷上一款名為《忍者必須死3》的遊戲,偷偷用家長身份證注冊并累計充值了59筆,購買遊戲裝備皮膚等共計花了13380元。遊戲代理方廣東歡太科技有限公司認為,孩子充值的行為是家長監管不力造成,表示最多退65%左右的金額。

5月21日,小康母親胡女士告訴澎湃新聞,這件事對她來說的确“教訓深刻”。“作為家長,不僅要保存好手機、密碼等,也應該多帶孩子進行一些戶外活動,多陪孩子,不要讓他沉浸在遊戲裡。”胡女士說。

責任編輯:陳雷柱 圖片編輯:陳飛燕

校對:張亮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