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上德不德下德反而不失德

上德不德下德反而不失德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6 16:42:56

《老子》新解之三十八

《道德經》前三十七章重點講“道”,所以稱之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道德經》開始講“德”了,因此稱為《德經》。

老子所講的道是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則,而德則是道在人們身上的體現。

我們先來看看在《德經》的開篇裡,老子給世人講了什麼内容。

上德不德下德反而不失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1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下德反而不失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2

這章内容寫的是什麼意思呢?

老子是這樣說的:真正具備“上德”的人往往不刻意地表現自己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的人;具備“下德”的人常常從外在表現自己是個有德的人,而且從來沒有離失德,然而實際是沒有“德”的人。具備“上德”的人遵循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運行,不去幹預自然的運行,不做違背自然規則的事,而隻有“下德”的人雖然嘴上說順應自然而實際上卻做了違背自然規則的事。上仁之人努力使自己行仁行善,而隻覺得自己的仁善是應該的,并不覺得有所作為。

上義之人懷揣着幫助别人的心去行義,覺得自己對社會對幫助過的人是有點作為的。

上禮之人内心真誠且恭恭敬敬的對待别人,一旦别人無視他周到的禮貌,他就會感到被侮辱,直接伸出手臂來強迫别人還禮。

所以在世風日下的社會中,那些有道之人都消失了,人們就開始推崇有德之人;當有德之人也消失了,人們就開始推崇仁愛之士;當那些仁愛之士都消失了,人們就開始推舉行義之人;當行義之人都消失了,那些有着周全禮數的人就會被推舉。

所謂的禮法,其實就是忠信淡薄和衰敗的産物,是害人吃人的工具、更是大動亂的元兇。

(老子上面的話簡而言之就是: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産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

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産生。所以大丈夫要把自己置身于敦厚的狀态,而不要淺薄;置身于實在樸實的品德中,而不要立身于所謂的華麗之禮。

所以要舍棄淺薄與浮華,立身敦厚與樸實。

上德不德下德反而不失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3

老子所講的“德”,是“道”在人身上的表現,在“道”流于形式、成為擺設的時侯,人們便退而求其次開始推崇“德”。

同樣的道理,在“德”缺失時人們推崇“仁”,在“仁”缺失時人們推崇“義”,在“義”缺乏的時候,人們就隻能推崇“禮”了。

老子說了這麼多,其實是在勸導有德之人要遵從樸實的道,摒棄形式主義。

自古到今,人類社會都是紛繁複雜的,不少人明明知道為人處世的道理,也在諄諄教導教導别人講道理,偏偏自己口是心非,說一套做一套。有的人表面斯文,對人彬彬有禮,背後卻又捅刀子,這些現象都是道的缺失的表現。

所以,真正循道的有德之人,才是人們真心喜歡的,也是社會應該大力推崇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