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中國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漢族,出生于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出身軍人家庭,趙弘殷次子。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曆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2、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本名趙匡乂,建隆元年改為趙光義,為宋朝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從小聰穎和不群,與别的孩子遊戲,都畏服于他。太宗22歲時,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封為晉王,曾參與太祖統一四方的大業。太宗治政有為,不善武功。在位22年。葬太宗于永熙陵。
3、宋真宗趙恒(968-1022)北宋第三代皇帝,史稱宋真宗,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997年以太子繼位。曾用年号鹹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在鹹平年間,治理有方,統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北宋比較強盛,史稱“鹹平之治”。乾興元年(1022)二月二十日駕崩于汴京宮中的延慶殿,享年55歲,在位25年,葬于永定陵。
4、宋仁宗趙祯(1010年—1063年),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祯,1023年即帝位,時年13歲。仁宗曾于慶曆年間,任用範仲淹、韓琦、富弼等人充執政,企圖對吏治作一些整頓,史稱慶曆新政,但很快就取消了。仁宗懦弱無能,在位雖長達42年,卻無所作為。
5、宋英宗趙曙(1032年-1067年),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1067年在位,原名宗實,後改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英宗不是仁宗的親生兒子,本與皇位無緣。作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繼承大統的皇帝,應該說,他很幸運。但不幸的是,他體弱多病,繼位之初即大病一場,而不得不由曹太後垂簾,後雖親政,不久便病故,在位僅5年,這在兩宋諸帝中也是鮮見的。
6、宋神宗趙顼,英宗長子,治平三年立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為神宗,時年20歲。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後,由于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甯變法。由于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将近二十年。元豐八年三月五日戊戌神宗崩殂于福甯殿,享年37歲,殡于殿西階,廟号神宗,群臣上谥英文烈武聖孝皇帝,十月二十四日乙酉,葬神宗于永裕陵。
7、宋哲宗趙煦北宋第七位皇帝(1085年—1100年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傭,曾被封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時立他為太子,元豐八年,神宗死,趙煦登基為皇帝,是為宋哲宗,改元“元祐”。哲宗親政後表明紹述,追貶司馬光,并貶谪蘇轼、蘇轍等舊黨黨人于嶺南(今廣西、廣東一帶),接着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再次啟用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民負擔,使國勢有所起色。在位15年,享年24歲。葬于今天河南鞏縣的永泰陵。
8、宋徽宗趙佶是宋朝第八位皇帝,神宗11子,哲宗弟。趙佶先後被封為遂甯王、端王。第二年改年号為“建中靖國”。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裡處)。他的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另外,他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據說象征“天下一人”。
9、宋欽宗趙桓是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生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公元1125)十二月金人南下大舉入侵時,徽宗禅位于他,在位1年零2個月。為人優柔寡斷,對政治缺乏判斷力。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病死于燕京,終年57歲,葬于永獻陵。
10、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字德基。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後,于應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拒絕主戰派抗金主張,南遷至紹興、臨安,建立南宋。統治期間,雖迫于形勢以嶽飛等大将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桧。後以割地、納貢、稱臣等屈辱條件向金人求和,殺害嶽飛。公元1187年(淳熙十四年)舊曆十月死于德壽殿,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三月,葬于會稽宋六陵(今紹興市郊寶山)之永思陵。
11、宋孝宗趙昚,南宋第二位皇帝(1163年--118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孫,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玮,字元永,定年号“隆興”,追封嶽飛為鄂國公,剝奪秦桧的官爵,并且命令老将張浚北伐中原,但在符離遭遇金軍阻擊,大敗。接着金軍趁勝追擊,南宋軍隊損失慘重。宋孝宗被迫于隆興二年(1164年)和金國簽訂“隆興和議”。次年改元“幹道”,并又任用王淮理财備戰。幹道年間,由于沒有戰事的幹擾,宋孝宗潛心理政,國家富裕,五谷豐登,太平安樂,一改高宗朝時貪污腐朽的局面。由于宋孝宗治國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現“幹淳之治”的小康局面。紹熙五年(1194年)病逝,終年68歲。谥号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廟号孝宗。葬于永阜陵。
12、宋光宗趙惇,南宋第三位皇帝,廟号光宗,在位5年,享年54歲,死後谥号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13、宋甯宗趙擴,南宋第四位皇帝,紹熙五年(1194年),宋光宗被逼退位,由趙擴繼位,第二年改年号為“慶元”。宋甯宗在位30年,享年55歲。其統治期間,宋朝比較安定,國家比較富裕。去世後谥号為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14、宋理宗趙昀,宋理宗是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在位40年,享年60歲。宋理宗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丞相史彌遠脅迫之下,對政務完全不理會,一直到1233年史死後宋理宗才開始親政,親政之初立志中興,采取了罷黜史黨、親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頓财政等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執政後期,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1234年南宋聯蒙古國滅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賈似道以宋理宗名義向蒙古稱臣,并将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給蒙古。理宗病重時,曾下诏,征求全國名醫治病,但無人應征。理宗病逝,死後葬于會稽附近的永穆陵。
15、宋度宗趙禥,度宗即位後,孱弱無能,其荒淫甚于理宗,整天宴坐後宮,與妃嫔們飲酒作樂。鹹淳十年(1274年)七月,度宗因酒色過度,死于臨安宮中的福甯殿,遺诏由太子趙顯繼位。
16、宋恭帝趙隰,是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過度而死,四歲的趙隰在奸臣賈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為宋恭帝,年号德佑。由祖母謝太皇太後、母親全太後垂簾聽政。1276年1月18日伯顔率領的元軍兵臨臨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隻好向元軍投降。宋恭帝被俘以後,被元朝封為瀛國公。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突然賞給19歲的趙隰許多錢财,叫他去西藏當僧人。于是當年的小皇帝宋恭帝成了高僧,為佛教界做出了許多貢獻,翻譯了不少佛教經文。
17、宋端宗趙昰,南宋第八位皇帝,廟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又有史稱宋帝昰。在位2年,1276年6月14日即位,改元景炎,時年隻有7歲。雖然朝臣陸秀夫等堅持抗元,但在元軍的緊緊追擊下,端宗隻能由大将張世傑護衛登船入海,東逃西避,疲於奔命。他曾逃到南澳島上,在島上海灘上開挖的宋井至今仍存,之後又逃到香港的九龍城一帶,現存的宋王台和侯王廟都是為紀念宋端宗而建。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為躲避元将劉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廣州對開海面,「龍舟」傾覆,端宗遇溺被左右救起,因此染病。因元軍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香港大嶼山)。不到10歲的小皇帝屢受颠簸,又驚病交加,於幾個月後(1278年5月8日)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
18、宋衛王趙昺,南宋亦是宋朝最後一位皇帝(第九位,1278年——1279年在位),在位2年,享年8歲。趙昺是宋朝度宗幼子,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趙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興。他在位時,以厓山(今廣東新會崖門)為據點,拜張世傑、陸秀夫為左右宰相。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南宋最終還是于1279年3月在崖山海戰中被元軍大敗,全軍覆滅,陸秀夫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楊太妃等人也相繼投水殉國。南宋最後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滅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