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中表現孔子謙虛的治學态度

論語中表現孔子謙虛的治學态度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23:31:30

文/孔子研究院:楊富榮

現實生活中,有兩個詞,會經常引起人們的評判,即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孔子會如何選擇?聖人在生活中,也會面對和凡人一樣的生活狀況,隻是聖人的處理方式和平常人相比,可能會有所不同,《論語·雍也》篇中,還真得記載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中,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子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亦稱公西華,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擅長外交。孟武伯曾經向孔子問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說:“赤也,束帶立于朝,可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使:為孔子出使。

粟:古文中,粟與米連用時,粟指未去殼的谷粒,去了殼以後叫做小米。粟字單用,是指米。

釜:古代的計量單位,一釜等于六鬥四升。

庾(yu):古代的計量單位,二鬥四升為一庾。

子華被派出使到齊國去,冉求替子華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谷米。孔子說:“給他一釜吧。”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加一庾吧。”冉求卻給了五秉。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着肥馬駕的車子,穿着又暖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君子隻是周濟有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

看完這條記載,遇到類似的事,你會如何做?你認為孔子做的如何?孔子小氣?孔子不關心老人?接下來,《論語》還記載了另一條,可以和子華使于齊來做個比較,從中去感知夫子的處事之道與價值引導。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裡鄉黨乎!”

原思:孔子弟子,姓原名憲,字子思,孔子為魯司寇時,為孔子的家宰。

宰:總管,管家。

粟:宰之俸祿。

九百:沒有說明單位,具體數量不知,但一定挺多。

辭:推辭。原思認為孔子給的多了,故推辭請退還。

鄰裡鄉黨:古代地方單位的名稱,以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裡,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此處指原思的同鄉,或家鄉周圍的百姓。

原思給孔子家當總管,孔子給他粟米九百的俸祿,原思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如有多的,就給你的鄰居和鄉親們吧。”

論語中表現孔子謙虛的治學态度(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1

雪中送炭,錦上添花

上一章,冉求為公西華的母親請粟,孔子認為他“乘肥馬,衣輕裘”,完全沒有必要給他母親那麼多糧食。而原思家貧,孔子給他粟九百,原思不要那麼多,但孔子卻勸他收下,可以周濟鄰裡鄉黨。從這兩件事,我們可以看出聖人的處事方式,既講原則而又區别對待。

公西華出使齊國,會得到很好的待遇,完全有能力負擔母親的生活,而原思的鄉親家境貧寒,因此孔子讓原思收下糧食,周濟窮人,這裡體現了孔子的仁愛思想,更展示出了聖人的價值取向。

面對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境況,孔子更願意做雪中送炭之人,解人之所急、所困。如果是你,你會如何選擇?

老天的“道”

小時候,經常聽老人們說這樣一句話:貧在鬧世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話在講人情的價值,如果是有錢有勢的人,很遠的地方,也會有人親自上門來攀親帶故;如果是窮困潦倒的人,即使住在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鬧市街頭,或許也沒有人會搭理你。

長大後經曆了一些事,偶爾也會有這樣的感覺,人心和道心,人道和天道,是什麼樣的關系?難道天心就是嫌貧愛富的?應該不是的。于是讀到了《道德經》第七十七章,老子這樣寫到: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論語中表現孔子謙虛的治學态度(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2

天道,就像是把弦繃在弓上射箭一樣,弦位高了就要壓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擡高一些。多出來時,就要加以減損,不足時,就要加以補足。天道,是減損有餘的,用來補給不足的。但人之道卻不是這樣,總是減損不足的,用來奉獻給有餘的。那麼,誰能夠把有餘的拿來補給天下不足的?隻有有道者(聖人)才能做得到。因此,有道的(聖人)有所作為卻不會據為己有,有所成就卻不會居功。他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老子的這一哲學命題,指出了與“人道”相對的“天道”的作用和功能。老子、孔子等聖人,告知人們,人道,要效法天道,人心,要向天心學習。那麼有人或許會疑惑了,一味的做好事、奉獻,自己會不會變的貧窮?會不會很累?經典給出了明确的答案。《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寫到: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這段話,看似再完美的白話文翻譯,也不足以表達清楚老子所傳遞的智慧,可即使不翻譯,作為每個認識漢字的人,都又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遍又一遍的去讀,去體會,去踐行。“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論語中表現孔子謙虛的治學态度(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3

永恒的發财之道

有人又想了,天道,天心,聖人,這些詞太大了,平凡如我,如何能做到?有沒有再落地一點的說法,到底在生活中,如何去做?如何将聖賢的智慧融入到生活中,再沒有儒家的表達更到位、更接地氣、還更高大上的了。

《大學》的結尾,有這樣一句話: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财恒足以。仁者以财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财!”

食之者:坐食俸祿不幹活的人。

創造财富有個大原則:生産的人多,消費的人少,創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緩,這樣就會使财富長久充足了。有仁德的人,利用财富來彰顯自己的德行,幫助大衆;但是不仁者,以自己的身份、地位作為獲取财富的工具。

讀了《大學》中的這段話,還會覺得經典離我們這個時代遠嗎?經典難理解嗎?這樣的表達,幾乎接近大白話,可又比大白話不知道有意蘊、有智慧多少倍。兩千多年前,《大學》中講到的這個發财的大原則,從事生産的人多,不幹活隻拿錢的人少,廣開源,善節流,這樣的财富生産規則、這樣的公司管理理念,是不是和當今的理念,是一樣一樣的?

論語中表現孔子謙虛的治學态度(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4

現在,有不少“暴發戶”,也有不少大富翁,很有錢,可有錢了到底要做什麼?錢是用來做什麼的?真正智慧的人,是用手中的錢,去幫助更多的人,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去擴大自己的人生格局,讓自己有個好的名聲,用錢财來潤養自己的品行、品德。

再看看那些有地位,手中有權利的人,地位、權利是尊貴身份的象征,本該是受人尊敬的,可是一旦用手中的權利,用自己尊貴的身份,去換取錢财,看似得到了,其實是失去了,反腐敗中被法律制裁的多少人,不都是“不仁者以身發财”的糊塗蟲嗎?


聲明:本文作者楊富榮(孔子研究院)原創首發,禁止抄襲。圖片來源于網絡,若侵,聯删。

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我!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