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灌溉機電井整改?來源:【新甘肅】陳廣江,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農業灌溉機電井整改?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來源:【新甘肅】
陳廣江
有的機電井房門殘破不堪,有的隻剩一個深坑,有的電表壓根沒連接電線……近日,國務院第九次大督查第二督查組在内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發現,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科爾沁區等多地不同程度存在農田機電井損毀、廢棄的現象。為何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的農田機電井使用效果不佳,甚至“打了水漂”?(8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
真金白銀花了,機電井也建成了,但就是不能用,令人鬧心、痛心。通遼市大量農田機電井遭損毀廢棄,是民生工程變“鬧心工程”的典型案例。惠農助農工程淪為“擺設”,不僅直接影響當地農業生産,造成大量資源無謂浪費,還損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明明是好事,卻硬生生被辦壞,問題出在哪裡?
從督查看,該項目在建設、驗收、管理等各環節均存在疏漏。比如,當地供電部門證實,有的項目在驗收期間并未收到臨時通電申請,即根本沒通電,而項目驗收材料卻顯示,機電井曾進行過8小時的通電試水。督查期間,面對鏡頭,相關部門負責人仍嘴硬稱“通過電,試過水”,該說法随即遭供電部門“打臉”。此外,項目完工後,不顧實際、“一移了之”,也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要項目時争前恐後,建設時稀裡糊塗,驗收時弄虛作假,項目建成直接移交給農民,沒錢沒技術的農民無可奈何……這樣的惠農助農工程淪為“擺設”并不奇怪。不難發現,通遼市大量農田機電井遭損毀廢棄背後,是出資方、施工方和使用者三方權責不清、推诿扯皮,導緻項目從立項開工到使用管理全過程缺乏有效監管,最終讓民生工程變成了“鬧心工程”。
表面上,通遼市大量農田機電井遭損毀廢棄,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惹的禍;實際上,當地相關部門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大量機電井無遮無掩閑置在田間,當地群衆意見很大,頻頻通過多種途徑反映情況,但始終沒理人,最終“驚動”國務院督查組,也令人深思。
事實上,通遼市大量農田機電井遭損毀廢棄問題并非首次被曝光。早在2019年6月,《瞭望》新聞周刊就以《巨資投入!60多億“民生工程”為何成“鬧心工程”》為題,披露了通遼市機電井淪為“擺設”一事。報道提到,多年來,當地農民多次向相關部門反映,但問題一直沒能得到有效解決。報道援引專家觀點指出,“國家數十億元資金打了水漂,隻有嚴肅問責,才能避免類似荒誕事件繼續發生。”
事實證明,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農田機電井淪為“擺設”,而且長期以來得不到有效解決,追責問責機制缺位乃至失靈是重要原因之一。通遼市政府負責人坦承,雖然市裡、旗裡都對農田水利設施的管護制定了相關的制度,但實際上執行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誰執行不到位誰就要付出代價。目前,通遼市已組建專班,進行排查整改,問責“利劍”該出鞘了!
本文來自【新甘肅】,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