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通快遞的核心競争優勢

中通快遞的核心競争優勢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07:38:50

中通快遞的核心競争優勢(互聯網與傳統企業該如何融合)1

之前火熱的共享經濟,如今“一地雞毛”:共享單車相繼倒閉,共享汽車潰敗不堪,共享金融接連爆雷,共享平台們面臨着生存和盈利挑戰。

共享經濟從何而來?當下的 “共享經濟”是真正的共享經濟還是互聯網形式的租賃?從市場需求和資源利用的角度看,共享經濟未嘗沒有價值,然而為何出現大規模的倒閉潮?互聯網與傳統企業不斷融合,共享經濟“敗局”又為其留下哪些啟示?

近日,中通研究院發布《複盤共享經濟--互聯網新敗局的警示》,報告通過挖掘共享經濟的起源與本質,複盤共享經濟企業的商業模式和發展邏輯,以期明晰互聯網同傳統企業正确融合,實現雙線賦能的有效路徑。報告無論是對互聯網企業,還是對傳統企業都頗有啟發,物流指聞經授權整理如下:

01 真共享 VS 僞共享

要談共享經濟,首先要明确共享經濟的定義。共享經濟最早由馬科斯·費爾遜和瓊·斯潘思提出,指擁有閑置資源的機構或者個人有償的讓渡資源使用權給他人,利用分享閑置資源再次創造社會價值、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新型商業模式。從該定義當中可以提取到一個關鍵詞:閑置資源。中通研究院在其報告中也指出:共享經濟是對社會閑置資源的再利用,通過共享再次創造社會價值的過程,有無閑置資源是判斷共享經濟的前提條件,人為創造供給的僞共享是互聯網租賃,對于社會閑置資源價值的提升無任何意義。

此外,共享經濟還有兩個特征:去中介化和不參與實體運營。共享經濟的初衷是解決社會過剩産能,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因此,共享平台的存在是為了通過互聯網技術消除信息不對稱,為C2C提供交易平台,實現閑置資源的再利用。平台不作為供給方存在,單純隻做第三方信息平台,屬于輕資産模式。

中通快遞的核心競争優勢(互聯網與傳統企業該如何融合)2

符合這一要求的如滴滴順風車。該業務由合乘乘客、順風車車主以及順風車平台組成,順風車平台并不提供出租、用車、駕駛或運輸服務,隻提供平台注冊用戶之間的信息交互及匹配服務,通過向車主收取訂單金額5%的信息服務費作為收入來源。在順風車業務中,順風車是閑置資源再利用,平台不需要買車。

然而資本熱潮之下,催生了大量的僞共享企業或者直接說互聯網租賃企業。在中通研究院看來,“僞共享”有三個特征:不思考社會中是否存在閑置資源、重資産運營且大多陷入虧損泥沼、通常會出現産能過剩問題。共享的本質是盤活社會閑置資源,創造新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然而僞共享企業是重新生産投入資源,主動提供供給,燒錢補貼吸引流量,變成了互聯網形式的短時租賃企業。

比如共享單車:自行車廠商将車賣給共享單車平台,平台再通過單次租用的方式給C端用戶提供租用服務,按次按時計費,通過租金獲得收入。這種模式本質上是共享經濟還是互聯網租賃?是對閑置資源的再利用還是催生了新的閑置資源?

中通快遞的核心競争優勢(互聯網與傳統企業該如何融合)3

02 “互聯網 ”與“ 互聯網”

回溯共享經濟發展過程,可以發現和互聯網的成熟以及線上線下不斷融合密切相關,而這一發展過程,也給當下的互聯網與傳統企業不少啟示。

根據中通研究院發布的報告,互聯網可分為以下發展階段:

1.互聯網企業運營1.0:比如早期的門戶網站、搜索網站、社交網站,代表有搜狐、新浪、網易、百度等。早期均以信息、内容為王,未涉及到任何實體企業運營,本質上是信息共享公司。

中通快遞的核心競争優勢(互聯網與傳統企業該如何融合)4

2.互聯網企業運營2.0:互聯網不再隻是信息傳播工具,而是開始介入實體經濟,通過建立第三方平台,連接消費者與商家。典型企業如攜程。不過,雖然其介入了實體經濟,但與互聯網虛拟經濟本質上沒有太大差别,均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并沒有實際參與實體企業的運營。

中通快遞的核心競争優勢(互聯網與傳統企業該如何融合)5

3.近些年,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單純以流量和平台為主的發展模式逐漸失去動力,互聯網企業開始下沉到實體經濟,直接參與到實體經濟運營。

複盤共享經濟發展曆程,也幾乎沿着上述脈絡:最開始出現的共享經濟是互聯網虛拟經濟,以文件、知識之類的内容平台為主。随着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資源過剩,共享經濟開始走向實物共享的階段,此時共享經濟是互聯網介入實體經濟的代表。而後,資本大量進入,共享經濟”企業層出不窮,此時的“共享經濟”企業直接參與實體經濟運營。

回顧上述階段,我們不得不說,互聯網企業運營1.0版本和互聯網企業運營2.0版本都相對較為成功,但為何在參與實體經濟運營階段屢屢折戟?中通研究院認為:傳統的互聯網企業是輕資産運營,隻要找對風口,很容易存活壯大,而互聯網企業直接運營實體經濟,是重資産運營,雖然互聯網可以帶來一定的技術創新,但互聯網企業卻缺少實體企業的運營經驗,落實到具體産品運作上,互聯網企業過于依靠互聯網思維,缺乏管理經驗和實踐經驗,對經營沒有“敬畏之心”,運營實體經濟肯定會水土不服。

當然,在當下線上線下融合的背景下,将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對立起來貌似不太正确,如何讓二者互相借力是廣泛的議題。而這又誕生了兩種思路:“互聯網 ”與“ 互聯網”。

“互聯網 ”

“互聯網 ”是互聯網 各個傳統行業,在“互聯網 ”生态中,以互聯網企業為主體,用互聯網的思維、方法和架構去開展業務,充分發揮互聯網的資源配置優勢,優化生産要素,改變傳統企業與用戶的連接方式,更新業務體系、重構商業模式。

起初純虛拟環境下的互聯網企業很成功,“互聯網 ”的應用很成功,如愛彼迎、支付寶等,他們利用互聯網優勢挖掘潛在商機,為買賣雙方消除信息不對稱,成為與傳統企業互相彌補、互相促進的一大創新。後來随着資本推動和輿論炒作,“互聯網 ”思想出現了扭曲,大量打着“互聯網 ”概念的企業興起,互聯網市場出現泡沫。

中通研究院在報告中指出,如何做好商品運營,匹配消費者預期,提高效用才是互聯網企業運營實體經濟的關鍵所在。在實體經濟的運營過程中,企業應當思考組織模式和交易成本問題,收入能否彌補無限制的成本投入是互聯網企業需要面臨的挑戰。

報告直言:商品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無論是多麼高科技,終究是違背不了商品的價值規律。一味的強調互聯網思維,有些本末倒置,最終可能發生互聯網帶來的效率提升30%,而忽視實體運營造成效率降低70%的情況。

“ 互聯網”

“ 互聯網”是傳統行業結合互聯網的一種發展模式,指企業在原有運營模式不變的情況下,将互聯網技術融合到産品的生産、管理銷售等環節,提高産品或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不同于“互聯網 ”,“ 互聯網”模式下,傳統企業為主體,互聯網隻是工具,傳統企業主導着與互聯網融合的整個過程。

德國的“工業4.0戰略”和美國的“工業互聯網”等可以歸為“ 互聯網”的陣營。國内以格力電器、中通快遞、京東到家為代表的傳統企業是“ 互聯網”推崇者。它們不否認互聯網工具的重要性,無論是中通還是格力亦或是其他傳統企業都順應潮流,擁抱互聯網,通過引入信息化、智能化等互聯網技術,提高産品競争力,搶占市場份額。

董明珠曾言“互聯網時代是挑戰的時代,是一個颠覆性的時代,尤其對于提高制造業生産效率方面,作用顯著。3年前格力的人均産值90萬,但是互聯網時代的今天,格力的人均産值達到180萬,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給我們帶來的效率變化。”

再以中通快遞為例,早期其采用的面單是紙質面單,信息系統隻能基于快遞單上的條碼進行管理,成本高而且效率較低,後其順應信息化管理的大趨勢,推行電子面單。電子面單打印效率比紙質面單提升60%-90%,成本卻比傳統紙質面單降低5倍以上。最重要的是中通通過電子面單實現了業務數據的在線化,這是快遞公司信息化必備的原材料。有了電子面單,一個包裝才能很快的在上億個包裹中被識别、處理和配送,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通的運營效率,是造就中通成本優勢和百億業務量的非常關鍵的因素。

意識到互聯網的重要性之後,中通開始不斷探索5G、算法和IOT等技術,加大對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投入,突破傳統企業的資源限制,實現降本增效。自主研發出了中天、掌中通、神州、快遞管家等軟件系統和數字化工具,全方位滿足收、轉、運、派主要業務環節需求。

中通快遞的核心競争優勢(互聯網與傳統企業該如何融合)6

綜上,無論是“互聯網 ”還是“ 互聯網”,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企業,都要回歸商業本質,重視産品運營,尊重商業規律。尤其是對于互聯網企業而言,如若涉及到實體運營,更需如此,而非隻是提概念、引流量,不然會出現隻能引流不能存流的局面。而對于傳統企業而言,也不必将互聯網拒之門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完全可以在既有業務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互聯網技術提升商品生産、企業組織運營效率。

03政府和企業監管&人人參與、人人自治

回歸到共享經濟,接下來該如何發展?中通研究院在其報告中指出:辨别真共享能否長遠發展需要看社會是否存在冗餘供給。沒有充足的冗餘供給真共享難以長久發展。無論是真共享還是僞共享,在發展市場時需要保證供需匹配以及運營得當,否則将會嚴重影響企業發展。

另外,無論是真共享還是互聯網租賃,其都面對龐大的用戶群體,而這将産生巨大的組織和管理成本。中通研究院給出的解決思路有兩個:政府和企業監管、人人參與和人人自治。

其認為,面對規模龐大的組織體系時,規則制度是最經濟有效的監管方式。當然,政府和企業監管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道德風險,但精力終究有限。共享經濟點對點、人人參與的特征使得任何一個機構的監管都變得尤為困難,人人參與最終需要人人自治、人人監管。當然,前提是需要用戶贊同、擁護的協議,并且将用戶動員起來。

中通快遞的核心競争優勢(互聯網與傳統企業該如何融合)7

這樣的思路,中通已成功實踐:2019年,中通的業務量達到121.2億件,是美國最大快遞企業的2倍,國内市場份額為19.1%,服務網點近30000家,擁有4800家直接加盟商,擁有40多萬中通人,是全國最廣、最深、最複雜的民營快遞網絡。中通能夠有如此成就,除了技術、設備改進等原因外,從組織模式上而言,中通是在基層實現了人人自治。

中通不參與數十萬基層人員的管理和運營,放權給基層,全網基于相同的文化、規則和共識會互相監督,任何一個網點破壞了規則,就會受到其他網點的懲罰,總部無需進行刻意監管。中通将監管成本分攤到了每個網點,大大降低了組織成本。多對一監管遠比一對多有效的多,通過基層人人自治,中通管理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這又近一步降低了組織成本。如此才造就了中通的成本優勢和百億業務量。

當然,中通研究院這份長篇報告,還有很多真知灼見,篇幅所限,不再詳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