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的存在自古以來就一直威脅着中央政權和國家統一,在中國曆史上中央統治者為了鞏固王權曾經多次進行削藩,每次削藩伴随而來的都是各個藩王的反抗與戰争。
有時候甚至會動搖國家統治基礎。但萬事也有特例,比如西漢時期,漢武帝就曾經兵不血刃的成功削藩。
西漢自漢高祖劉邦建立以來,就實行“郡縣與分封并存”的統治措施,對劉氏子孫進行分封,希望以劉氏子孫保衛劉氏江山。
根據《漢書》記載:
“漢興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餘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
漢高祖劉邦幾乎将西漢一半的江山都封給了劉氏子孫。到了漢景帝時期,地方諸侯國勢力已經可以和中央對抗。
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采取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曆史記載:
“春,正月,诏曰:“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号名。”于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
其大緻意思就是,讓各個諸侯王将自己的封國平分給自己的兒子。分封自己的兒子為列侯。
原本古代的諸侯國都是采用嫡長子繼承制,國家王位隻能有嫡長子一個人來繼承,現在漢武帝下令,讓嫡長子之外的其他子孫也能夠繼承諸侯國的國土王位。
就這樣諸侯王越分越小,等到沒有威脅時,漢武帝借各種借口來剝奪諸侯王的爵位。酎金奪爵就是漢武帝為了剝奪爵位而找的借口,酎金奪爵一舉剝奪了106個列侯,占總列侯數的一半,自此諸侯王再也無力對抗中央,結束了漢初的諸侯王割據局面。
推恩令與削藩相比,是通過一種柔和的手段間接削藩,避免了内亂的發生,而且效果也是相當好的,到了漢元帝時期,已經諸侯王的土地隻有幾個縣而已。完全對中央産生不了威脅。
二、為什麼各個諸侯國沒有進行反抗呢?
1、當時的諸侯王已經難以和中央對抗
早在漢武帝實施“推恩令”之前,漢景帝就曾經進行過削藩,景帝三年(前154),禦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漢景帝采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诏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
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
由于梁國的堅守和漢将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内被平定。史稱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讓同姓的諸侯王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時,諸侯國已經不再擁有對抗朝廷的軍事實力。
2、諸侯王難以管理自己的封國
七國之亂後,漢景帝取消諸侯王任免封國官吏和征收賦稅的權力,諸侯王不得繼續治理封國,由皇帝派去官吏;
改革諸侯國的官制,改丞相為相,裁去禦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力;也就是說此時的諸侯王已經管理不了自己的國家了。
其征收賦稅權力的丢失,讓諸侯國失去了叛亂的經濟實力。此時的諸侯王已經完全是一個被架空的王。
3、推恩令得到了諸侯國大多數人支持
推恩令讓本來沒有繼承權的諸侯王的兒子們都擁有了繼承權,這對他們來說是天大的好事,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在諸侯國内部大力支持推恩令,要求諸侯王給他們應得的土地和權力。淮南王的孫子就因為“推恩”而告發爺爺謀反。
三、既然推恩令如此有效果,那麼為什麼建文帝和康熙在削藩時候沒有實施呢?
1、首先漢武帝推恩令是在西漢王朝強大的軍事實力條件下強行實施的,此時的諸侯國經過七國之亂已經不再擁有和中央對抗的能力,而建文帝和康熙所處的時期,無論是朱棣還是吳三桂,藩王的實力都過強。反觀朝廷内部,建文帝根基不穩,康熙時期八旗軍隊腐敗。他們兩個如果實施推恩令,根本收不到效果。
2、推恩令針對的是諸侯王的封地實施的,目的是讓其封地變小,最後消失,進而推行郡縣制。而建文帝和康熙當時面對的情況是,諸侯王軍權過大。所轄軍隊實力太強,他們要消滅的是藩王的軍權,不是他們要回收他們的土地。
3、千年前的推恩令,早就被後世所熟知。這時候再去實施,已經沒有效果了。而且這一政策一旦推出更是能夠激起藩王的反叛。
四、總結
推恩令是曆史上的千古奇謀,讓諸侯國明知是坑,卻不得不跳。但細細觀察就會發現,漢武帝能夠成功瓦解地方封國實力,是西漢幾任皇帝共同努力的結果,尤其是漢景帝時期平定七國叛亂,成功為後來漢武帝削藩打下了基礎。
推恩令的實施,讓劉氏子孫流落民間,不再擁有權力。這也導緻王莽篡漢時,沒有一位劉氏子孫出來維護劉氏天下。這估計也是漢武帝沒能想到的。
另外文中提到的“主父偃”是西漢著名的政治家,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著名的“推恩令”就是其主張實施的。但就是這麼一個牛人最後卻落得個株連九族的下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長按“主父偃”,點擊搜索一窺究竟吧!
今日頭條搜索引擎app是一款非常專業且優質的搜索引擎,裡面包含了内置的搜索引擎功能,一鍵輕松的在線進行全新的搜索。輸入自己的關鍵字就能獲得更多的搜索結果,喜歡的小夥伴們歡迎前來使用哦!
今日頭條APP搜索,搜你想知道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