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着在9月22日,中央電視台二套又報道澄清,專家認為“槟榔緻癌”的說法并無科學根據。兩則報道一正一反引起了全社會對“槟榔緻癌”的大讨論,同時也嚴重并且直接引發了2013年槟榔産業的重大震蕩,槟榔企業業績暴跌70%,一半幹果因滞銷而腐爛,海南50萬農戶近230萬以種植槟榔為生的農民血本無歸。
時隔4年的今天,關于槟榔緻癌的争論仍然繼續着,但是随着國家衛生組織專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以及廣大消費者不斷辨析,槟榔緻癌的謠言或許可以不攻自破了。這需要我們重新認識一下槟榔為何物了!
槟榔,别名榔玉、賓門、青仔等,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種子,是我國傳統的藥材。它的花、種子和果實均可入藥,一般主要作為驅蟲藥,已列入藥典管理目錄。槟榔有68種成分,其中槟榔生物堿占的分量很少,隻有0.5%。然而,經湖南省食品藥品檢測研究院檢測,加工制作後的食用槟榔中槟榔堿含量較原料槟榔幹果減少46.88%。所以,吃加工制作後的槟榔其中所含有的槟榔堿食非常少的,并沒有引起緻癌的風險。
目前在市場上,可食用的槟榔大緻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新鮮的槟榔果,食用時将槟榔鮮果切成小瓣,配上煙葉一起嚼食,這種吃法主要流行于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另一類則是将新鮮槟榔進行特殊處理,點上鹵水食用,即在湖南等地常見的袋裝槟榔。
同時,有言傳嚼食槟榔會引發口腔癌,但是專家已經證實OSF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隻是與長期嚼食粗硬纖維狀食品對口腔黏膜刺激甚至損害刺激有關,也就是說這種粗纖維與槟榔沒有直接關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