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主要屬于兩大種族,即尼格羅人種(黑色人種)和歐羅巴種(白色人種)。尼格羅人種占全非人口的三分之二,他們可分為蘇丹人和班圖人兩大系統。
班圖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團,幾乎占全非人口的三分之一,分布在赤道以南的廣大地區内。它們的外形特征為黑膚卷發、大嘴厚唇、鼻大扁平。班圖人都有着血緣關系,而且也有共同的語言。目前屬于班圖語系的有四百多種。
一、班圖人的起源及遷徙原因 班圖人的起源問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認為班圖人的祖先來自亞洲,并帶來了鋤耕農業和放牧式的畜收業。但大多數學者認為班圖人起源于非洲,它們是非洲土著居民的基本組成部分。考古學和民族學所提供的材料,證明了前一種看法是錯誤的,後一種看法是正确的。
關于班圖人最初的居住地問題,也是衆說紛纭:有的認為是在東赤道非洲的大湖地區,有的認為是在西赤道非洲的喀麥隆高原(喀麥隆、乍得、尼日利亞三國交界處)。但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接受後一種意見。認為班圖人的最初居住地在赤道附近的某一個地區。
班圖人由赤道附近的故鄉向南部非洲擴展稱之為班圖人的遷徙。遷徙的時間大約由公元一世紀開始一直到十九世紀結束。但是早在一千年前班圖人已居佳在南非地區,遷徙的原因其說不一。有的說是由予北部哈米特人向南部的侵襲,有的說是由于北部蘇丹人的壓力,有的說是因為撒哈拉地區的幹早和沙漠化,有的說是因為玉米的普遍種植促使人口迅速增殖而不得不遷徒,也有的說是因為大湖地區的昏睡病發生的作用,還有的說是蝗蟲成災所緻。
二、班圖人向東的遷徙 班圖人遷徒的情況複雜、路線錯綜,大緻分為東、南,西三路。
班圖人向東遷徙的過程中,有些班圖人遇到哈米特人,逐與其融合在一起。稱為哈米特-班圖人和班圖-哈米特人。
哈米特-班圖人是哈米特的部落吞并了班圖人的部落,從而組成了大的部落聯盟。在這種部落聯盟中,首領是哈米特人,語言則沿用了班圖語。他們曾在曆史上建立了基塔臘、布幹達等國家。這種人操着兩種語言,一是講基尼奧羅語,主要有幹達、尼奧羅、尼安科列和托羅等族,分布在今烏幹達境内;一是講基隆迪語,主要有尼亞盧旺達和隆迪等族,分布在今盧安達和布隆迪境内。
班圖-哈米特人是班圖人的強大部落聯盟同化了附近的哈米特人而形成的,重要的有泰伊塔、基庫尤、阿坎巴等族,主要分布在肯尼亞境内。
在東遷的過程中,有些班圖人遇到尼羅特人(蘇丹人與哈米特人的混血種族),并與他們逐新融合在一起,稱為班圖-尼羅特人。分布在維多利亞湖的東岸,即烏幹達的東南、肯尼亞的西南。這種人中最重要的是瓦卡維朗多族,該族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講斯瓦希裡語,在經濟結構、風俗習慣上與班圖-哈米人幾乎相同,另一部分講尼羅特語,在經濟結構、風俗習慣上很接近尼羅特人。
遷到東非沿海的班圖人,因為阿拉伯人的貿易和定居(有印度人和波斯人等),使居民混雜起來,形成為斯瓦希裡人。他們分布在蒙巴薩到德爾加多角沿海的狹長地帶和桑給巴爾、奔巴、馬菲亞等島嶼,他們所采用的語言是斯瓦希裡語,這種語言基本上是班圖語,但也吸收了大量阿拉伯的詞彙。
還有些班圖人,在遷徙過程中,沒有與共它非班圖人直接接觸,保持了班圖人的血統。這種人主要居住在坦桑尼亞的西部和中部内陸地區,重要的有尼亞姆韋齊和赫赫兩個民族。另外,還有一部分散居在坦桑尼亞的南部地區(由魯非季河到魯伍馬河之間),主要的有馬孔德、波戈羅、姆本加、恩丁多等族。
三、班圖人向南的遷徙 班圖人向南遷徙大緻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馬誇人和堯人來到魯伍馬河和贊比西河之間的土地上(後來,到十九世紀,他們中的一部分返回到今日坦桑尼亞的南部地區)。在第二階段,紹納、卡蘭加、聰加等人越過馬誇人和堯人的疆域,占據了贊比西河和林波波河之間的地區。在第三階段,茨瓦納人、科薩人和祖魯人穿過比他們先來到南非的班圖人的疆城,來到南非。茨瓦納人先向西南,然後朝南推進,祖魯人先朝南遷移,然後轉向東南,科薩人則直向南方,到費什河地區。
十九世紀初,祖魯人的部落居住在今納塔爾的北部。祖魯部落首長恰卡(1818-1828年)把這些分散的部落集合起來,建立了強大的祖魯部落聯盟。祖魯部落聯盟吞并了許多部落,其勢力範圍達到納塔爾、德蘭士瓦、奧蘭治以及莫桑比克的某些地區。
祖魯人的強大對南非、東非産生了很大的影響,有些部落被吞并了,有些部落以各種方式擺脫了它的統治,這就導緻了班圖人的北遷。加紮人脫離祖魯人的統治,向北遷移,定居在莫桑比克。斯威士部落脫離祖魯人的統治,定居在斯威士蘭。恩戈尼人向北遷徒,先定居在尼亞薩蘭湖的南部,後繼續北上,越過魯非季河,有的部落加入尼亞姆齊部落聯盟,定居在尼亞姆齊的東北部,他們大體上保持了祖魯人的特色,但也與東班圖人混雜。
思德貝菜人擺脫祖魯部落聯盟,向北遷,最初占了德蘭士瓦的一塊土地,但不久被布爾人奪去,他們向北渡過了林波河,到達今津巴布韋,征服了當地的紹納人,定居于此地。
十九世紀初,茨瓦納人占領着卡拉哈裡沙漠和德拉背斯堡山之間的大片土地。這時,索陀人從茨瓦納人中分離出來,組成部落聯盟,定居于菜索托。馬科洛洛人也脫離了茨瓦納人,但未加入索陀人的部落聯盟,而是往北遷移,來到現今贊比亞境内。先是馬科洛洛人統治了當地的洛齊人,後來馬科洛洛又置于後者的統治之下。馬科洛洛人又來到今馬拉維,建立了講馬科洛洛語的新部落。
四、班圖人向西的遷徙 往西遷徙的班圖人擴散到西赤道非洲,大約北起紮伊爾的北部邊界,南到安哥拉的南部邊界,西起沿海,東到鄰近近大湖區的廣闊地域。
西遷的班圖人按其定居的地區可分為北方部落和南方部落(即森林部落和草原部落)。北方部落定居在北部濃密的熱帶森林内,除進行原始的農業外,還采集植物、狩獵動物,往往分為較小的部落。南方部落居住在南部遼闊的草原上,進行鋤耕農業,并結成部落聯盟,或者是國家。
北方部落和南方部落按地區又可分為三部分:沿海地帶部落、中間地帶部落和内陸地帶部落。沿海地帶部落較早地接觸到入侵的歐洲人,而内陸地帶部落到很晚才接觸到歐洲人。
西遷的班圖人重要的有剛果人、隆達人、盧巴人、庫巴人、赫雷羅人、勞人、姆龐格市人等。早在歐洲人到來之前。西班圖人已建立了一些國家。重要的有剛果王國、隆達帝國、庫巴王國和盧巴王國。
五、班圖人遷徙的影響 班圖人的遷徒影響極為深遠。
班圖人的遷徙是造成非洲民族複雜性的重要原因。非洲可以說是世界上民族成份最複雜的地方,據說有八百多個民族。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除阿拉伯人向北非的遷移,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班圖人由赤道地區由北向南,又一部分由南向北的長時期的遷徙。
首先,在遷徙過程中,班圖人與其它族相互融合形成一些新的部落或民族:東班圖人與哈米特人、尼羅特人、阿拉伯人(還有波斯人、印度人)的融合産生了哈米特-班圖人、班圖-哈米特人、班圖-尼羅特人、斯瓦希裡人;西班圖人與蘇丹人的融合産生了康巴杜人;南班圖人與科伊桑人的融合産生了新的部落。
其次,各路班圖人也相互融合,産生新的部落或民族:東路班圖人與南路班圖人有融合,例如屬于南班圖人的恩戈尼和屬于東班圖人的尼亞姆齊人的混合;東路班圖人與西路班圖人有融合,例如大湖西岸的瓦羅阿人是介乎西班圖和東班圖之間的民族;西路班圖人與南路班圖人也有融合,例如屬于西班圖人的洛齊人和屬于南班圖的馬科洛洛人在贊比亞的融合。
第三,在遷徙過程中,各路班圖人本身經常發生結合與分裂,從而産生一些新的部落集團。例如,祖魯部落聯盟分裂出了恩德貝菜、恩戈尼、斯威士人,茨瓦納人分裂出索托和馬科洛洛人。這些是由于班圖人的遷徙,不斷産生新部落的情況,實際上由于殖民主義的入侵,情景要複雜得多。
班圖人的遷徙以巨大的力量排擠了科伊桑人。科伊桑人的膚色是黑帶黃色,它包括布須曼人和霍屯督人。布須曼人是英文Bushmen的意譯,即“叢林裡的人”,有“野蠻”的意思,帶有侮辱性,他們從事狩獵,過者非常簡陋的原始生活。霍屯督人是英文Hottentots字,為荷蘭語的意譯,有“愚蠢”之意,也帶有侮辱性,他們比布須曼人先進,是尚武遊牧的部落。
有的學者主張科伊桑的故鄉在東非大湖地區,因為直到今天在坦桑尼亞境内還居任着語言與布須曼語和霍屯督語相近的部落,估計他們是原來居住在這裡的科伊桑人的殘餘部落。有的學者認為布須曼人,霍屯督人曾在一個時期内定居在東非和南非的廣大地區内。科伊桑人何時遷徙、擴散,目前不清楚,但是在歐洲人在非洲出現以前,他們居住在南非各地已經很久了。班圖人的南近逐斷地把他們擠到南非的最南端(即開普省)。當然,這往往是經過戰争的,在德拉斯堡山的壁上保存着的布須曼人的繪面,共中就有布須曼人與班圖人交戰的場面,根據圖案上所反映的盾牌可以看出,與布須曼人交戰的是索陀人。
同樣地,班圖人的遷徙也排擠了俾格米人。英文Pygman是希臘文“拳頭”一詞的音譯,也即個子矮小有力之意。俾格米人外形最大的特征是身材矮小,身高約在一米二到一米四之間,是世界上最矮的人。據考古研究,他們的發源地也在東非,是非洲原始居民。由于班圖人的遷徙,這個人種被迫近移到北緯六度和南緯六度之間的熱帶森林地區。
班圖人的遷徒對其本身來說影響也是巨大的。他們由赤道附近的某一地區擴散到赤道以南的廣大地區,并且人口不斷增殖繁衍。過去農業是主要的行業,後來畜牧業也成為重要的生計,手工業也日益發達。在遷徙過程中互相流動和混合,大的部落聯盟的建立,使原始氏族制日趨瓦解,一些地區出現了國家組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