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山溝裡的廣播聲
——記上海小三線職工的生活之二
(圖片選自網絡和個人提供)
文字撰寫:路岐
絕大多數上海小三線各企業軍工單位(除極少數在縣城或縣城郊外),全都是駐紮在皖南山區的深山溝裡。每天的各個時段,連通家屬宿舍區及廠區各車間和單身宿舍區,早中晚都會響起大喇叭的廣播聲。
小三線各廠安裝的各式喇叭。
小三線各廠安裝的各式喇叭。
清晨六點三十分,大喇叭裡,響起了清脆響亮的起床軍号聲。當起床軍号聲一結束,接着就響起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歌唱祖國》開始曲,同時有廣播主持人宣布:現在是新聞與報紙摘要節目時間,然後開始廣播當天的新聞。
因此,每天清晨的大喇叭,就是在催促人們趕快起床,準備上班或上學。這時,當廠區大喇叭的起床軍号聲一響起,家屬區裡當爸媽的職工,就趕忙把孩子們弄起床,并趕快弄好早飯或早點,先讓孩子們吃好,然後,他們自己也匆匆地吃早飯。
每天早新聞,就是播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與報紙摘要”節目。而每天晚上8點整,就是大家都極其熟悉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聯播”節目。在廠區大喇叭的播放下,全廠男女老少,雖然都身在大山溝裡,卻仍能胸懷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用當時的時髦話來說,那就是:“胸懷全球,放眼世界”啊!
清晨七點三十分,這時廠區的大喇叭裡,每當早新聞之後,廠區大喇叭裡,就播放各種音樂節目。如《血染的風采》、《東方紅》、《社會主義好》、《打靶歸來》、《泉水叮咚》等等,都是當時很有時代氣息的革命歌曲。盡管大喇叭的音色,遠遠比不上現在的先鋒音響。但在那個年月裡,卻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讓躲在皖南山溝裡的人們,每天都能緊跟黨中央,沐浴在革命時代的精神文明之中。
清晨七點五十五分,這時廠區的大喇叭裡,響起了雄壯有力的《運動員進行曲》或《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于是,此時的廠家屬宿舍區裡的職工與孩子們,都急匆匆地奔赴各自應該去的所在地:或車間,或辦公室,或學校。尤其是夫妻倆,在忙完孩子之後,趕忙簡單整理一下家務,也踏着喇叭聲裡的樂曲或歌聲,急匆匆地往廠裡跑,因為這是大喇叭裡播放的最後一支樂曲或歌聲。這首樂曲或歌聲一完,如再不趕到車間裡去,那就要算遲到啦!
清晨八點整,大喇叭裡最終響起了清脆響亮的集合軍号聲。就這樣,在皖南山區裡,人們新的一天又開始了。而中午下班和晚上下班的時候,廠區大喇叭裡,就會放一些工廠的自編新聞。這時,大家都會聽聽廣播裡,到底都說些什麼。
上海小三線工廠裡的女廣播員。
上海小三線工廠男廣播員。
當然,内容自然都是廠裡這兩天所發生的大事記。比如,幾号車間,超額完成了計劃任務;幾号車間,提前超額完成了生産指标;還有某個八級師傅,開始了傳幫帶;有那個勞模,堅持以廠為家精神等等。尤其是在那個“工人階級領導一切”的年代,知識分子如不受到批判,那就算已經是萬幸了。所以,在廠區的大喇叭裡,就很少能聽到對知識分子他們的表揚了。
當晚上下班時,廠區的大喇叭裡,就會準時響起解散的軍号聲。隻要解散号聲一響起, 如從山坡上往下望去, 就會看見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出現在廠的大門口。有走路的,有騎自行車的,人頭攢動,行色匆匆。就像是沖破山溝的水流, 迅速地分散成了好幾條支流。然後,就漸漸地彌散開。最後,就消失在家屬區裡鱗次栉比的樓房與平房裡了。這解散号聲與這個熱烈的場景,相映成輝,風雨無阻,幾十年如一日地不斷地演繹着。
除了在固定時間的廣播,廠區大喇叭裡,有時候也會突然響起,播放一些臨時性的事情。比如,有時候,也會在晚上突然大喇叭裡廣播:“某某某,馬上請到幾号車間去,有急事找你”。這就意味着,這個被叫的人,就要去廠裡臨時加班了。
群星材料廠職工在安裝擴音喇叭。
上海小三線工廠電工在維修廣播喇叭。
那個時候,也不講什麼加班費用。因為當時沒有加班費,也沒有獎金,就是靠工人們的一股子革命熱情。大家都是響應毛主席關于“加強備戰、鞏固國防”的号召來的。這樣的例子,在上海小三線工廠裡的人和事多得很。所以,那時你就很難講說:自己是在上班還是下班。反正,隻要能把生産任務完成好,就行了。因此,隻要廣播喇叭一喊,任何人都會自覺自願地急忙趕到車間裡去加班。
廠區的大喇叭,除了宣傳功能之外,大喇叭還有實用功能。比如通知開會、找人或晚上播報電影放映的消息。那時,最讓人比較興奮的,就是一到夜晚,廠區大喇叭裡,傳來播音員清脆的聲音:“同志們請注意,今晚7點半在廠籃球場,放映某某電影,請同志們到時觀看”。
還有在大喇叭裡,聽到“某車間,或某科室的全體同志注意啦,請你們到廠部某某地方,集中領取發放的東西”的播音。這就是說,廠裡後勤部門,為大家采購了大批的水果、蔬菜或魚肉雞鴨等主副食品,需要大家去領回家了。
那個時候,上海小三線工廠的職工,除了有比當地縣城居民更高的糧食定量以外,還可以在副食品供應方面,享受到更多的上海市政府給予的照顧。例如,逢年過節,他們就可以享受到像帶魚、西瓜,這樣的一些海鮮、水果的供應。因此。可以說:上海小三線工廠的職工,在當時的那個年代,他們的物質生活,還是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尤其是在那個什麼都要票證,什麼都是定量供應的年代裡,廠裡後勤部門,為大家采購了大家所需要的物品,可算是一件皆大歡喜的好事。于是,在廣播播出以後,在家屬區裡,大家都會忙得不亦樂乎,就會看到全家出動,轟轟烈烈地推着自行車,前呼後擁地往小賣部,或指定的地點(場所)去領取物品。
可以這麼說:今天,我們怎麼去形容上海小三線各工廠裡的廣播在當時的重要性,都是不過分的。因為它使得曾經的荒山野嶺,變成了一個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場所。每個車間工棚,每個人群彙集的地方,都能聽見廠裡的廣播聲音。
而這廣播聲聲,使得上海小三線的人們,在精神上的高度統一,促使了上海小三線廠迅速走向正規,由此形成了熱火朝天的生産局面。同時,也使得這些宛如獨立王國般的小三線工廠,與周邊的農村地區或縣城居民,形成了強烈的城鄉反差。
毛主席發出号召:“三線建設要抓緊!”
27萬餘名上海的職工及其家屬在皖南和浙西深山中硬是建起一座座現代化工廠。
當年,上海小三線數萬多名職工和家屬,在皖南的深山溝裡的生活條件極差,工作環境艱苦。無論是嚴寒酷暑,還是風吹雨打,都堅持苦戰;他們的口号是:“搶晴天、戰雨天、三天的活,一天幹完!日幹、夜幹,拼命搶時間。”他們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的方針,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想方設法,節約投資,不論職位高低,不分幹部工人,哪裡有困難就往哪裡沖。
就是在這樣的精神鼓舞下,這些工人階級最終開辟了屬于自己的事業,并由廣播這樣的工具,而使得他們産生着強烈的主人翁精神,并最終将小三線工廠,帶入了真正的紅火時期。今天,我們再回首往事,很難講小三線工廠的廣播,對于小三線事業直接産生了多大貢獻。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沒有小三線工廠廣播的存在,那麼,上海小三線人的故事,一定會黯然失色了許多。
《皖南山溝裡的廣播聲——記上海小三線職工的生活之二》情況介紹全部結束。非常感謝大家熱情地觀看,再見!路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