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來未到時,對河南沁陽永威學校有種種猜想和期待。步入大門,對其聲名其實是持懷疑及不解心态的。現如今很多時候,教育的神奇和神奇的教育似乎都不是那麼真實。然而,曆經兩天,耳聞目睹皆是感慨的情形,于是,我深深的歎服這裡的教育生态。
筆者素來敏感于聲音,糾結于情懷,所以,就想從聲、情兩個方面談談我的永威校園印象。
一、永威整體呈現出的是甯靜無聲,這裡的校園悄悄然。
教學區、辦公室、課堂、課間總是安靜,一種校園特有的安靜,是那種屬于讓老師最為舒心的安靜。我們驚奇的多次讨論探究,人家永威怎麼與喧嚣無緣,與熱鬧絕緣,偌大的校園見不到追逐打鬧,見不到嘻哈跑跳。如果要我評價永威的校園第一特點,我一定毫不猶豫的說,隻是一個字——靜。
老師靜心教書,學生靜心讀書,草木靜心滋長。一百多個班級,極多的學生,沐浴極靜的生活。這裡的校園在甯靜中蘊含踏踏實實的教育力量,在甯靜中使人鮮明的感受着孩子們自學善學樂學的主動和自覺,在甯靜中彰顯着積極進取的動力。
難能可貴的運動區同樣具有靜的特質、靜的力量,靜與運動的美體育的美統一到和諧,匹配到希望眼前能夠定格。我們不約而同的對操場上的體育課贊不絕口。這真真切切是過去從未體驗過的,不過這話也有點不出入,記得好多年前,為配合一次較高層次的驗收,學校專門特邀請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訓練學生的操隊,他一聲口令幾乎透骨入髓,全校肅靜,瞬間進入一種緊張狀态,到現在很多年過去了,我一直感覺那時那刻那一天全校進入體育訓練的最佳境界。如今,在這裡尋覓到了久違的感覺。不期而至的感動油然而生。
安靜的大背景裡,課堂上的聲音越發清晰悅耳。每一個聲音都可以讓人聽得懂聽得明。老師們沒有一個佩備擴音器,沒有一個聲嘶力竭,有的隻是聲情并茂。因為靜,聲音就有了感染力、有了表現力、有了穿透力。當校園裡教室内需要用擴音機來壓制嘈雜,用怒吼來打擊混亂時,距離教育的蒼白、軟弱、無助就不很遙遠了。
甯靜的大背景下,耳朵裡接受的全都是那麼的悅耳——校園廣播恰到好處的匹配這種校園文化的甯靜。輕柔的上下課提示,低緩的音量設置,溫潤的課餘音樂欣賞,都表明甯靜大環境的營造獨具匠心,絕不放過一個細節,絕不忽視任何一個系列。反觀諸多校園,大廣播時時高昂,甚至考場聽力也必須放出最大分貝,總是憂慮學生是聾子,聽力有障礙。聲音敲擊耳膜,聲響震動塵土,攪得聽力下降,聽覺麻木,也給大環境造成農貿市場般的氛圍,永遠不考慮舒适的音量,溫潤的聲音。其實大家都會發現,親人間戀人間和諧的人際間往往都是溫和輕柔的聲,哪裡有聲嘶力竭的吼,哪裡有聲色俱厲的怼。
在所有的校園聲音裡,本人比較不願意聽到:抓緊時間這四個字。規定好時間,遲到有公開透明的處罰,落後有合規有效的處理,幹嘛天天反複的說——抓緊。
總之,對于校園甯靜和甯靜裡的聲音本人素來是仰望非常,而且是愈發的渴求。
再來談談永威校園的情。
我想永威最大的情懷,是對學生學業和未來發展的負責,這種教育情懷集中體現在學校校長的理念——沒有教不會的學生。簡言之,就是教育需要對每個同學負責。
學生學情不同,智商、情商、家庭、習慣、愛好各異,但是他們融入每個班集體之後,卻都有了共同點,這就是我們大家都能看得到感受到的狀态——極好的學習氛圍和主動的學習狀态。規矩的坐,挺直的立,謹慎的行,安靜的學,大家都在做各自該做的事,于是在這裡校長像校長,老師像老師,學生像學生。
不僅僅隻是學習,這裡也能感受民族文化情懷。我們看到了在大禮堂内“戲曲進校園”走進永威專場的演出,當時現場是小學部的孩子們。戲曲音樂現場伴奏師生同台對戲曲的普及傳播作用不可低估。河南是當之無愧的戲曲大省。學校決策者若沒有對傳統文化的真摯情懷,戲曲是很難與校園沾邊同學生結緣的。
筆者還直觀的感覺到了運動健康的情懷。體育課絕不是放羊課,我們仰視了運動場上的幾節體育課,學生在課上,運動素養切實提升,體育能力得以養成。我特别注意到室内運動場館的使用情況。大門内外暢通無阻,乒乓球台足夠兩個班級使用,尤為可貴的是球拍擺放到位。當我們見慣了運動場館長期性封閉,圖書館大門鐵将軍把門,或乒乓球台有球無網,有拍無台的狀況後,在這裡不得不颔首贊許。
飯後孩子們結伴回教學樓,絕沒有嘈雜,一群孩子規規矩矩的,并沒有老師陪伴,在路上,他們極有禮貌的給老師打招呼,沒有常見的咋咋呼呼或過度興奮,發乎情止乎禮竟然體現在純真的孩童身上真有點奇迹的感覺。一個男孩走過來,一句“客人老師好”,一個深深的鞠躬,一個純真的微笑,于是師心化了,人醉了……
最美的年華,求知的黃金期,成長在永威是人生幸事。
理念引領,制度保障,環境營造,創造了神話,成就了永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