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跟想象中的不一樣,還是有些意外的。
原本以為,《狂獸》是另一個版本的《殺破狼》,其實覺更像是《狗咬狗》,且返回頭來再看電影的幕後才發現端倪,本片的導演李子俊當年就是《狗咬狗》的副導演,而後者的導演鄭保瑞也是《狂獸》的監制,這樣一來,也就能get到這部電影的特點了。但隻是像,但不是,主題都不一樣。
所以,也許有觀衆抱着看“殺破狼式”宿命感風格的态度,對《狂獸》有點不适應,甚至會失望,這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在港式動作片模式下,都是暴力打鬥為主,但二者的風格是完全相反的。
(如下内容有劇透)
因為《殺破狼》系列宿命的格調之下,無論角色結局如何,叙事模式永遠是“欲揚先抑”,哪怕通篇暴戾壓抑,但結尾處一定會給人以希望。
但《狂獸》,甚至聯系到《狗咬狗》《軍雞》這樣的作品,就完全不同。因為這類作品的叙事風格,是越來越壓抑的感覺,結尾處看似一場宣洩般的打鬥,但實際上更讓人看不到希望,無比的壓抑。不過作為審查制度之下的《狂獸》,比後兩者積極的地方在于,在開篇還是給人以希望,看上去很給力。結尾呢,也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大戰,且是正義戰勝邪惡。這個看似光明的結尾,卻依然讓人覺得壓抑。
因為不管是黑狗,還是白狗,在生存和利益的驅使下,都會變成瘋狂撕咬的瘋狗。
故事開場,張晉的西狗,吳樾的阿德,兩名高手都是警察,這一方還有林家棟,反派隻有餘文樂。所以故事開場是很“正能量”的,一上來張晉和吳樾在窄巷大戰裡,兩人力戰一大票馬仔,就是顯示力量時候;而餘文樂不但警察追查他,連敵對勢力都惦着滅他,敵我力量看似很懸殊。
但随着故事的發展,就會發現雙方人物是朝着相反的方向發展的,張晉越來越被孤立,而餘文樂則是力量越來越強大,在停車場一戰是分水嶺,敵我力量完全反了過來。這跟人設有着極大的關系。
電影的故事真的很一般,也許有人會從電影的故事性對影片進行指責,說什麼故事結構過于零亂支離破碎,有些段落簡直不知所雲,比如林家棟,上一秒還是個辦公室文員,下一秒就跟張晉組隊變成了戰鬥人員。還有餘文樂與文詠珊的情感關系也是莫名其妙。其實看完片仔細一琢磨,倒是可以明白編導的用意,就是在說兩種不同人的關系狀态,無關正邪。
無論是正義的張晉還是反派的餘文樂,都有着一套類似的生存法則,如瘋狗一般在這個世道求生,,每個人都那麼的獨斷專行面對人不願意做更多的交流,一味的按自己的意願去處世為人,也許在他們看來這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更好的去完成任務(張晉是因為懲罰罪犯,餘文樂則是為了生存)并且隻有這樣才能生存下去,不知道這是否是文明發展到了一定程度而出現的一種反文明的産物,或者這正是導演留給觀衆們去思考的問題吧。
于是我們看到電影中無論是警察還是兇徒,特别是面對敵人或厭惡的人時,他們根本就不必言語,隻需像瘋狗一樣狂哮着然後撲上去嘶咬對方的身體,并且一定要夠殘忍夠血腥。
但相比之下,餘文樂這個大反派是幸運的,因為他還有文詠珊緻死不離不棄,但他一直拒絕幫助,這與張晉是截然不同的,張晉是想讓人幫自己都沒人管他,甚至最好的兄弟都背叛了他,全因為他瘋狗一般的性格,永遠孤立無援,尤其是停車場大戰,多方牽制力,所有人都針對他讓這位瘋狗警察頭尾不顧。這部電影将正反雙方相同的人設之下,将反派的世界刻畫的稍顯溫情,将正義一方描寫的非常冷酷,這是一個諷刺。
但最後林家棟的變化,大概是為了審查而有意為之,因為在内地公映的電影中,一名警察是不可能孤立無援的,最終林家棟還是幫了他,但險些喪命,因為張晉光顧着追黃金了,根本不顧這位。
電影這樣的設定,由“人為财死”這樣的主題去建立起電影的特殊的人設,讓人在觀影的過程中立場變的異常的搖擺不定,我時常覺得他們誰都有道理誰都有值得同情和可憐的地方但是又都那麼的可惡,或者也确實沒有什麼絕對的善與惡,大家都是為了生存,隻是生存的方式不同而已。一個為了公道,一個為了利益。
不管怎樣,整部戲在人物塑造方面可以說是成功的。
最後說一下打鬥,比起傳統的香港動作片,《狂獸》并沒有陷入“為打而打”的局面,電影中的“三場半”動作戲,都是情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産物,而且動作設計偏于那種不講理的街頭鬥毆。出生于成家班的李忠志,設計了很多環境因素動作戲,尤其是最後一場。
比起陰暗無比的《狗咬狗》和《軍雞》,本片主題還是不一樣的。相似的隻是故事脈絡,比如結尾,都是在主線故事完成之後,本該可以結局,卻再來做一次決戰,看似毫無牽挂其實生死相連,就像本片的台風大戰那樣。
這段場面的技術性沒的說,但在這樣環境下進行的肉搏戰,在華語動作片中還是比較少見的。因為一般這樣的打鬥戲,動作導演們更加會偏重能突出技巧打鬥觀賞性的寬闊場景,很少将格鬥戲放在這樣的環境下。本片這樣做,其實也代表了華語動作片一個進化的方向,是我們獨樹一幟的動作設計和電影工業手段的結合的一種方向。這段場面很精彩,這是值得鼓勵的地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