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電視是現代人娛樂休閑的重要途徑,也是人們了解和學習不同的文化的一種手段。電影往往改編于文學作品,或者是依據劇本拍攝,是通過活動的影像和聲音來講述故事,既是文化産品,又是商業産品。
随着電影産業的快速發展,在翻譯外國電影作品時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譯配解說,二是譯配字幕。譯配字幕的電影作品更能滿足觀衆在短時間内獲取信息的需求,同時也能讓他們欣賞到原汁原味的電影作品。所以,電影字幕翻譯越來越受到廣大電影愛好者的青睐。
一:電影字幕翻譯中的功能對等理論 電影字幕翻譯作為外國電影解說的重要手段,其任務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下,依照導演和作家的意圖,結合當地的文化背景,向本地群衆傳達最真實可靠的信息。因此,字幕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跨語言、是以電影為媒介、以電影原文為基礎、以譯文觀衆為中心進行的翻譯過程。由于兩種語言存在很大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必須注意在内容、形式、風格、文化等方面力争做到 信于内容,達如其分,切合風格。
功能對等理論由曾任美國語言學會主席的尤金·奈達提出的,被看作電影字幕翻譯的重要理論依據和衡量标準。 功能對等原則的具體含義是:在翻譯中用最貼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源語的信息,首先是意義,其次是文體。功能對等原則關注的不再隻是原文、譯文,而更加關注譯文讀者,即讀者對譯文信息的領悟和反應,力求使譯文讀者和譯文的關系與原文讀者和原文的關系相一緻。譯文要求在最大限度上再次呈現語言形式、意義、風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與原文相吻合。
尤金·奈達
電影是一種融合畫面和聲音的藝術,是情節、表演、語言、服裝、音樂、風景和劇本的結合。導演把一切結合在一起呈現給觀衆,觀衆将會從音效和視覺效果上享受其帶來的美,從而被感染。因此電影翻譯者要牢記其職責是能夠讓目的語觀衆獲得美的享受和理解原創的意圖。形式與内容發生沖突時,要優先考慮内容,甚至放棄形式。
由于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文化風格,因此絕對的對等又是很難達到的。電影字幕翻譯追求目标語言觀衆對電影的理解和欣賞,而功能對等理論強調譯本讀者的理解和欣賞方式及反應與源本讀者相一緻,這與電影字幕翻譯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二:電影字幕翻譯的特點 電影字幕翻譯是一種特殊的文學翻譯形式,是通過兩種不同的語言再現源語電影中的情節和人物性格的藝術再創造,具有口語化、綜合性、時間局限性和空間局限性的特點。
由于電影觀衆的文化層面不同,電影對白常使用口語化的語言,以便故事情節更容易被普通觀衆所接受和理解。因此字幕翻譯中的語言相對來說要更加口語化,以符合譯文觀衆的語言特色和文化内涵。
電影是一門綜合性藝術,是聲音與畫面的結合,電影字幕的翻譯對于譯文觀衆理解劇情至關重要,對于譯者來說,是否能成功有效地進行對白語言轉化,保留源語的文化特征、語言風格,傳達原文的思想内容,滿足譯文觀衆的審美需求等方面都極為重要。
字幕在銀幕上停留時間非常短,譯文字幕需要配合電影原畫面與人物對白同時出現在銀幕上,也會受語言聲道和視覺通道的限制。如果觀衆隻能依賴電影字幕來理解電影情節的話,字幕必須簡潔明快地傳遞相關信息,能讓觀衆看一遍就懂。如果字幕冗長、晦澀,不僅會影響觀看效果,而且譯文字幕也不能發揮功效。
電影字幕字數不能太多,過多的字幕會占據太多的銀幕空間,對電影畫面造成整體視覺效果上的破壞,隻能用有限的字數來幫助觀衆有效地理解電影傳遞的信息。空間局限性要求将電影的文化信息、藝術意境用有限的文字傳達出來,令譯文觀衆也能接受到原文觀衆所接受到的語言信息和文化内涵。
三:電影字幕翻譯常見方式 電影字幕翻譯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并非語言,而是文化。以《白蛇傳說》的字幕翻譯為例,這部民間傳說,在流傳的過程中,經道、佛、儒三教的演繹,最後成為以拯救、超度為主題的宗教倫理勸世文學。當代影視作品又對這個傳說故事推陳出新,将其中的愛情主題突出和強化,使其具有了宗教、魔幻、民俗等豐富的文化元素。
電影中的英文字幕從西方文化和宗教中借用了一些目的語,采用觀衆容易理解并接受的概念,來翻譯電影中出現的文化載詞。其中尤其對中國中醫話語體系的化用。中醫承載着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争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門傳統醫學。許仙作為醫師而濟世救人,在瘟疫中借助白素貞的幫助而配制解藥,拯救了全城百姓的性命。
這部電影中出現了大量中醫特有的詞彙,而它的字幕翻譯成功地運用化的策略,将中國深奧的中醫氣理學以通俗易懂的英文詞表達出來,用以點帶面的方式完成對中醫程序和理念的簡化介紹和傳播,簡單明了的字幕配合故事的進程和圖像的演繹,完成了對中國特有文化的理解和傳達。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國觀衆對于許多西方表達或現象了解不夠,所以在翻譯時譯者就要添加必要的信息,使觀衆理解電影的内涵。對于電影字幕翻譯來說,要想成功地将台詞翻譯成中文,并讓中國人理解,就應該考慮到中國觀衆的文化習俗和接受能力。隻有讓中國觀衆弄懂影片的内在含義,才是成功的翻譯。所以,如果在電影中出現中國觀衆非常陌生的某個名詞或是某種文化現象,不翻譯它也不影響觀衆對于整部電影的理解,這時可以用增删法,将這一部分略去不譯。
由于字幕具有時空受限性的特點,因而在字幕翻譯中務必要使字幕的信息量在觀衆可接受的範圍内,這就需要翻譯語言上的濃縮,使句子表達簡潔到位。字幕翻譯也許有時不能面面俱到,但因為具有與圖像和聲音互補的性質,即使在文字表達不明确的情況下,觀衆通過畫面中人物的表情動作也可以了解大概。
在字幕翻譯的過程中,有時由于字幕受到屏幕寬度限制或者人物語速的影響,在不影響理解電影内容的情況下,譯者也會将目的語進行相應的簡化,以便更加适應影視作品的呈現,從而達到語言、圖像、聲音的互補,從而保證觀影質量。
四:功能對等原則在電影字幕翻譯中的應用 在電影字幕翻譯的文字轉換過程中,譯文應該在信息、文化、美學等價值方面與原作對等。既要忠實于原片内容,又要符合譯語文化特征、審美情趣,實現原片所具備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當譯語與源語的形式和内容存在很大差異時,可以借助功能對等理論,不必追求譯文與原文的形式對等,而要更加注重内容和語義上的對等。因為形式對等有時會使得對白較長、字幕過多,幹擾觀衆的視覺、阻礙觀衆對于影片的理解。按功能對等理論,翻譯出原對白的語義和精神便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影片《國王的演講》中曾兩次提到過一首繞口令。如果按原文逐字翻譯,就會翻譯成 我是一個薊篩,我有一個篩薊的篩子和一個未篩過薊的篩子,因為我是一個薊篩。這樣的譯文會令觀衆感到費解,影響觀衆欣賞影片的過程。因此在翻譯時,按照功能對等理論,将其翻譯為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繞口令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後,既不影響觀衆欣賞影片的過程,又最大限度地将原文的信息滲透到譯文之中。
為了盡可能實現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原文和譯文的效果等值,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直譯、意譯、歸化或異化等方法處理電影語言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問題,在譯文電影語言中對原文電影語言傳遞的文化信息進行轉換或保留,做到文化方面的最大等值。
在《國王的演講》中,語言治療師羅格有兩次使用英語中的俗語。如果按照直譯,應該翻譯成 我的比賽,我的草皮,按我的規則和 我的城堡按我的規定辦。直譯雖然可以準确再現源語文化,但不符合譯語文化特色。運用功能對等原則,尋求最貼切而又最自然的對等,因此在翻譯時,将這兩句俗語譯成: 我的地盤聽我的和 我的地盤我做主。既符合原文的語義,又照顧了中國人的語言習慣和文化傳統,便于中國觀衆接受。
當前,有許多影視劇制作過于粗糙,在熒幕上經常看到穿着古代服飾的演員滿嘴說着現代社會的腔調和語言,破壞了電影語言的代入功能和文化氛圍。《白蛇傳說》的中文字幕中極力避免現代漢語中的大白話,力求多用成語與民間俗語,展現人生相遇、相知、相守的不易。而翻譯者在字幕翻譯過程中,采用舍象取意與舍意取象的策略,将金剛護體翻譯成最大保護屏蔽,将金剛咒翻譯成最大保護咒,将金剛連鎖翻譯成最大程度的保護,舍棄了金剛這一物象而保留了堅固的寓意,傳達了其核心的文化信息,為電影字幕中傳統文化的翻譯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本。
外國電影的字幕翻譯一直是個不容易處理好的難題,為了保證電影的原汁原味,應該在時善于運用功能對等理論,最大限度地使譯文效果接近原文效果,盡量使譯文達到表形、達意及傳神三統一的效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