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上海小三線”?
簡稱“小三線”建設是根據國家當時加強戰備、鞏固國防的戰略部署,20世紀60—80年代,從上海等一線往内地搬遷一批工廠、設備和技術力量,建設一批綜合配套的後方工業基地。
526聯合機械廠(似乎這些工廠都以代号稱呼)就是其中的一個。位于甯國市霞西鎮霞西村的白菜園(地名)。離甯國城區20公裡,約半小時車程。
“靠山隐蔽分散”,與周邊村落和景緻融為一體,這是“上海小三線”的建設方針——甯國就是這樣。走在廠内的小道上,銀行同仁對廠子當年的紅火娓娓道來,“山那邊曾是生活區,各種設施一應俱全,數千人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
環顧群山環繞的廠區,空蕩的廠房,斑駁的牆壁,幹涸的水池,如果不是點綴在雜草中的野草莓、道旁低垂羞放的含笑花和涓涓流淌的山澗溪水,大家就會覺得仿佛置身末世景象中。這裡曾經是怎樣的模樣?
當年支援小三線建設的他們風華正茂,一腔熱血,胸懷報國大志,紮根深山老林。如今的那些工人,都已白發蒼蒼,也大多年過半百啦!
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
這裡承載着一群人的青春歲月。從十裡洋場到山溝溝,“毛主席揮手我前進,奔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同一時間,成千上萬人以相似的方式,從大城市奔赴荒郊野外,将最好的年華獻給了曆史洪流。
跟當年熱血青年一起老去的廠房,依稀還能看見當年的标語,時代的印記是不容易抹去的!
綠色的碎玻璃摻進牆灰刷牆,木窗刷上紅漆,窗棂用鋼筋,上海人确實講究!鏽蝕的鐵門上立而不倒,證明着當年的質量擔當,鐵門上部的裝飾,彰顯上海的精緻,當年稱為:洋氣!
這種建築風格,以及青石闆鋪就的小巷,不知道與上海的石庫門是否有相近之處。是否也是當年遠離家鄉的上海人的一種念想?
搖把子電話、電視機、自行車,當年都是高大上的存在。而端着搪瓷碗食堂打飯吃,當年卻是吸引了太多當地年輕人的眼睛哦!
幾張三維畫:白天上班,晚上學習,典型的時代特色,不怕苦不怕累!奉獻着、快樂着!那就是生活哦!
幾張生産的畫面。
消防站。
菜市場。
小商店,當年裡面的大白兔、泡泡糖是多麼美妙的記憶!
理發室,“西裝頭”的發型當年很時髦的。
往事并不如煙
它不單單是“小三線”的故事。實際上是一個中國人的一生,像我們的父輩、奶奶輩,他們的性格、生活态度和情感方式的形成。
這些時代和工業遺産,承載一代人的青春記憶,見證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希望它不要湮沒在一片荒草雜蕪之中。
重點來啦!!!
甯國市正在參加宣城市文化和旅遊局舉辦的
“宣”為人知,聞“蜂”而動
——宣城市“十大網紅打卡點”評選活動
在這裡,小編呼籲大家可通過網絡渠道積極參與“十大網紅打卡點”評選活動 ,助力甯國!可以通過微信公衆号、小視頻APP、微博、小紅書、馬蜂窩等多形式發布附加主題“宣”為人知,聞“蜂”而動,打卡甯國的自然标志物、人文建築物、特色雕塑、公園及景區景點等的内容。
活動時間在8月25日-9月30日
趕緊行動起來為美麗的家鄉,美麗的甯國助力
參與打卡活動的文章視頻一定要加上
“宣”為人知,聞“蜂”而動
(這樣助力才有效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