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楊志平操作35毫米電影放映機為大家服務。
“
“老楊,還在放電影啊,再放你自己也變成老古董了。”楊志平的朋友有時會這樣調侃他。
而楊志平總是認真回答:“是啊,還在放。我是老古董,機器不是,都更新了。”
楊志平從1978年擔任杭州市西湖區留下人民公社電影放映員,至今已有41年。如今,65歲的他,仍然帶着幾十公斤重的設備,作為留下電影放映隊的放映員,四處奔走,“40年前我就認定,這是我一輩子都要幹的事。”
”
一整套設備250公斤重
楊志平的家中,至今還保留着不少老式的電影放映機。采訪中,他拿出一套上海八一電影機械廠出品的35毫米電影播放機,為我們演示播放機是如何運作的。
主機分量不輕,楊志平将主機固定到三角架上,很是吃力,“一整套設備加起來有250公斤,光是一部電影的膠片就有25公斤重。”
然後,楊志平在播放機的上部和前方,分别裝上兩個片盤,一個是供盤,一個是收盤。供盤用來放電影膠片,收盤隻有一個空的盤芯,類似錄音機播放磁帶的原理,放完後,膠片就從供盤到了收盤上。結束後,放映員再将收盤上的膠片往回,卷到開頭。通常情況下,播放前都要檢查。楊志平拿出一卷膠片,扯出開頭,膠片上有一行字,提醒放映員這是片頭。
“有時候放之前沒檢查,放出來是結尾,大家就會哄堂大笑,因為變成倒放了。比如第一幕是炸彈爆炸,下一幕變成炸彈恢複原樣,往回飛了。”楊志平說,雖然有趣,但這就算播放失誤了,這時,放映員就要馬上卸下膠片,手動倒片。大概3至5分鐘以後,就能重新放映了。
靠近膠片會聞到一股醋味,楊志平解釋,因為膠片制作的最後一道工序要用到制作醋的原料,為的是讓膠片不會“見光死”,所以他扯出膠片,也不會導緻膠片曝光。
等到天亮也要看完
楊志平在家中向記者演示如何組裝老式放映機
楊志平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一直生活在西湖區楊家牌樓。他在村裡有一幢不小的房子,現在每年靠租金就有不少收入。這也是很多人不理解的,為什麼他仍在堅持做一件賺不到什麼錢的苦差事。
楊志平高中畢業以後,村幹部希望培養他成為電影放映員。
一開始,楊志平跟着師傅萬永良學習使用8.75毫米電影放映機,“這應該是當時世界上最小的放映機型号,全套設備大概15公斤重。”楊志平說,他跟師傅一人一輛自行車,就能扛着設備到處走。
那時因為設備限制,播放的時候燈光比較暗,音量也小,但是大家的熱情非常高。一聽說哪裡有電影看,就是走幾公裡路,隔着幾個村都要趕過去。楊志平記得,一次設備故障,雖然他跟師傅馬上開始修理,但一下子修不好,很多人一直等到天亮,希望能接着看完。遇到下雨天,村裡就會找來一輛拖拉機,搭個棚子,把放映設備放在拖拉機上,“幕布是可以洗的,淋雨沒關系。”
自行車扛着設備奔走鄉間
“到1980年,農村播放電影開始普及開來,我們也升級了設備。”楊志平說,放映隊購買了長江牌16毫米的放映機,燈光強了,雖然是單聲道,隻有一台音響,但聲音質量也明顯比過去好了。
此時的設備重量,已經超過50公斤,還是師徒兩人騎着自行車,奔走在鄉間,“也有很狼狽的時候,農民家裡基本上都養了狗,看見陌生人進村,警惕性很高,自行車騎過去,就追上來。我們沒辦法,隻能自行車踏闆騎半圈,然後把腳擡起來,避免被咬到。”
當時的電影膠片,一部電影是分上下兩套的,而放映機是單機。也就是說,上半部放完了,要關機暫停,裝好膠片,才能接着播放,“經常是放到最緊張的時候,要停下來換片,現場幾百号人就會一起發出一陣‘哦’的聲音。”
看過露天電影的,都知道“跑片”一說。碰到火爆的電影,上部放完,下部的膠片還在從另一個放映點來的路上。這時候,放映員會在屏幕上打出字幕,告訴大家正在跑片中,請稍等。
直到1990年,留下放映隊購買了第二台機器,才開啟了雙機放映時代。中間不用停機換片,大家的觀影體驗得到了提升。
“這應該是露天電影最輝煌的時候,《紅樓夢》《少林寺》這些片子一播,曬谷場(當時農村放電影的場地)上人頭攢動,有的人為了提前搶好位置,拿來曬衣服的竹竿,幾張凳子串在一起擺成一排。”楊志平說,那時播放電影多是村裡包場,一場20元,村民不用另外支付電影票。到了夏收夏種的時候,村裡比較忙,就不包場了,但放映隊會在小學繼續播放,1元錢一張票,也很搶手。
放映隊走向市場化
得益于改革開放,電影放映隊也走向市場化。1993年,放映隊實行個人承包,已經帶起徒弟的楊志平,包下了這塊“責任田”。
除了原有設備,楊志平又購買了兩台浙江電影機械廠生産的泛星牌16毫米機器。放映隊也從留下鎮的10多個村莊走向了杭州全市,西湖桂花節、花港飯店、浙江絲綢工學院(浙江理工大學的前身)等,都留下了楊志平的身影。
楊志平還在自己家裡辦起了電影院,他的姐姐也加入了放映隊伍。最多的時候,一個晚上有四五個點在同時放映。
不過,這一“盛況”在1998年之後,便急轉直下。随着電視機的普及,有些高檔電影院都關門了,更不用說流動的露天放映隊。楊志平說,杭州最多的時候有60多支電影放映隊,但到2000年,隻剩下他一支放映隊了。
“我們的片子是向西湖區電影管理站租的,因為生意不好做,他們都想出了包月的辦法,本來租一本電影16元至50元,後來直接300元一個月。”楊志平說。
楊志平不想放棄,他說自己老早就認定,這是他一輩子都要幹的事。1999年,他咬咬牙,自己花了1萬多元,購買了一套35毫米的設備,“設備的多少毫米,是指膠片的寬度,35毫米就跟當時杭州正規電影院使用的拷貝接軌了,租片也直接向杭州市電影公司租了。”
設備先進了,膠片的價格,也直線上升。一般的電影,租金300元,可以租24小時,如果是新進的、最火爆的,就要2000元至3000元左右,而且基本隻能播一場,跑片員就要趕緊拿走,送到下一個放映點。
為了維持放映隊運營,打開市場,楊志平想到了打廣告。他自己印制了一些宣傳廣告,郵寄到各所大學,确實效果不錯,杭州不少大中院校都請留下放映隊去放過露天電影。2004年,楊志平還專門配了投影機,可以在電影正式播放前,放一些商業廣告。
40餘年服務380多萬人次
“現在的設備又不一樣了,用的是高清數字播放機。”楊志平說,通過杭州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由衛星傳輸數據,還有GPS定位。原來25公斤重的膠片,變成了一張薄薄的芯片卡。一張卡可以儲存20部電影,向電影公司購買使用次數,次數用完了就會自動鎖定,可以到電影公司選擇續場或者更換影片。
“圖像精度高了,屏幕也比以前大了,最多可以有兩三千人同時觀看。吳山廣場、省人民大會堂都請我去放過電影。”楊志平說,整套設備的重量也下降到了50公斤左右。
不過,楊志平也說,現在看露天電影,大家關注的重點并不是電影内容,而是覺得這是一個能聚在一起,交流感情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懷舊的場合,他經常聽到長輩跟小輩說,他們小時候就是這麼看電影的。
這幾個月,露天電影放映進入“冬眠”期,“我們一般是4月份至11月份放,氣候比較适宜。”
如果是放映期,要見到楊志平就不容易了,他和徒弟幾乎每天都要外出播放電影。楊志平收了不少徒弟,有些是興趣愛好,楊志平就教他們如何使用老式放映機,有些是兼職,想找些活幹。楊志平現在帶的兩個徒弟,就是兼職,正職下了班,就到楊志平這裡來幫忙。
“錢不多,所以願意幹的人也不多。”楊志平說。至于為什麼還在堅持,他說,自己有機會能學到這門手藝,就有責任堅持做下去。當然,還有來自政府的支持。進入21世紀,西湖區大力實施政府購買城市社區、廣場公益電影工作,将電影放映納入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之中。
據不完全統計,留下電影放映隊40餘年來,服務觀衆共380多萬人次。
打開抖音,掃一掃左邊二維碼,或搜索“新青年愛樂活”,關注浙江老年報官方抖音号,即可欣賞精彩短視頻。
大家都在看
編輯: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