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自從2014年7月第一次在阿裡商業評論上發表“在線城鎮化”專題文章,與阿裡活水計劃的緣分延續至今。雲山霧罩攬去處,清溪舟引武陵人。在技術變革和政經急轉的迷霧中,我們如何尋覓虛拟和現實融合的變革的新範式,尋得靜思遠眺的桃花源地?泛舟溪中,不寄餘生入江海。
作者 ▏李孜
李孜
阿裡活水學者理事會理事
阿裡新鄉村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員
在科技資本風起雲湧,改變世界絕大多數人的生活的同時,普羅大衆的意志已和資本市場的遊戲逐漸脫離。科技對社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期,智能時代的不确定性讓人無法适從。而人們已自覺活在了虛拟的世界,一個“算法世界”(algorithm)裡了。這個相對穩定的算法世界,實時規範着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國家之間的關系。由此,本着人文主義的關懷,我們需要發現技術變革的善意,盡量避免曆來資本與科技膨脹出過度貪婪,從而帶來的嚴重文明沖突和曆次殘酷戰争。
這些研究和探索,早已不能在高校和研究所的象牙塔裡得到滿足,而到“一線”去發現,去田野,實現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論的範式轉移,成為我們,可以說是唯一選擇。大衆對研究者的要求“提出真問題,說“人話“,不要以概念套概念,理論解釋理論的羅圈和教條裡自嗨“,是不是值得我們每個研究者反思。更重要的是,讓實踐者和普羅社會可以聽見,有所啟發,甚至驗證,在回饋到研究中,成為這個迅速變革時代對研究者的挑戰和機遇。一句化,發現,參與,實踐,研究的循環讓我們和一線的實踐者的邊界打破。不成為圈内人,談何把這個領域的研究做深做透。
而阿裡活水計劃真是在這個日新月異,富有挑戰的時代,為廣大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創建新範式“(梁春曉先生語)的契機。
2014年7月,我受邀為阿裡商業評論第二期“小縣域,大影響”發表了“城鄉關系第六次大變革”,開啟了通過阿裡活水計劃和阿裡研究院提供的平台繼續深入“在線城鎮化”研究。5年下來,大江南北,調研25個縣,與阿裡巴巴不同業務部門,以及各地地方平台,參與實踐,跟蹤觀察,完成了“在線城鎮化“階段成果-”OnlineUrbanization: Online Services in China’s Rural Transformation (在線城鎮化:在線服務推動中國鄉鎮變革)一書,和在阿裡商業評論與阿裡研究院平台上發表的“在線城鎮化“系列文章(如文後系列鍊接)。更欣慰的是在參與數字鄉村的建設實踐中,為鄉鎮産業的在線參與與營銷,空間創新上盡了微博之力。麗江的“小村“阿姆九子彜族傳統在線參與與空間創新,遂昌車前村在線旅遊與鄉村更新等等,都為當地人在追求更好更适合的生活和歸屬感,創新更和諧的政府、企業和社區關系,創建”在線城鎮“的新城鎮化範式。
而我們需要找到歸宿。當人們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與更多時間,加入并構建虛拟世界的時候,一種“在線化”的社會運動方式将席卷全球。城鎮的概念從物理世界走向虛拟空間,跨地域、跨種族、跨文化、跨宗教的在線新城鄉生活方式如雨後春筍崛起,這就是城鄉發展的新契機。
人們将極大地走出物理方向所限定的社區範疇,迫不及待地擁抱“在線化浪潮“。而這個“在線”的社群也将重新定義和建構物理的社區,人們将以新的世界性的大遷徙(實體和虛拟空間中遷徙)來重新回歸自己認同的高地。
這樣,線上社群和線下社區合流成為”在線城鎮“的運動,創新延承的身份認同,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也會重定。這個新的體系與權力格局将需要有效包容、激發與組織其千萬個“在線城鎮”虛拟與現實的複雜網絡關系。
而隻有立足本地,立足當下,立足社區,科技的人文關懷才可以日常生活中發芽,更可孕育出普世的智能時代的價值觀,延續中國近代百年文化啟蒙。這裡面有多少激動人心的研究契機?
我們每一個的小小的研究,都是一份小小的關懷,也會投射到我們自己的心裡,讓我們安定。這就是活水計劃給我們帶來的契機,一個可以突破專業局限,回歸日常生活,融入實踐的跨界之旅。
不寄餘生入江海,清溪舟引武陵人。願阿裡活水計劃下個十年為每個參與其中的研究者,在時代巨變中,帶來一份擁抱變化的機遇和一份研究小樂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