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師範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研究中心褚半農上海方言工作室正式挂牌,目前全市挂牌的非遺工作室僅三家。這既是闵行在滬語傳承上的一大突破,也體現出闵行一直以來在保護非遺資源、提升軟實力方面的持續重視。
堅持記錄,隻為留存那些快要消失的方言
褚半農是闵行莘莊本地人,自幼喜愛記錄方言,因而收集了大量流傳有序的方言詞語。2003年,在進行文學創作的過程中,他發現明代小說《金瓶梅》中有相當多的吳語方言,激發了他濃厚的興趣,并産生了系統研究上海方言的想法,由此也推出了他的第一本方言研究著作《金瓶梅中的上海方言研究》。
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他先後閱讀了300多種明清小說和地方志,如著名的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九尾狐》,明清、民國時期的《松江府志》《上海縣志》等,作了大量的筆記和整理,了解吳(滬)語曆史和梳理發展脈絡。在區、鎮文化基金會的資助下,他先後出版了《上海西南方言詞典》《明清文學中國的吳語詞研究》《莘莊方言》《走到今朝的上海方言》等著作,收錄與農耕社會密切相關的方言傳統詞條一萬餘條,成文數百萬字,成為滬上研究吳(滬)方言小有名氣的專家。
這些書籍的出版,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上海西南地區即松江方言的詞語面貌,大量幾近消失的方言字詞得到留存和保護。2016年,金山區朱泾鎮待泾村河中發現了船舫遺址,這座建于清代的半淹沒遺址是上海重要的水下文化遺産。然而由于“船舫”是一個産生于農耕社會的方言詞,當有關部門、專家對其研究時,一時間難以找到與“船舫”實物相一緻的資料記錄。最終,還是從褚半農的《上海西南方言詞典》中找到了相關詞條,為專家對“船舫”的解讀和考據提供了有力佐證。
值得一提的是,褚半農的著作中還收錄了許多曆史文獻中有記載,但如今卻面臨“失傳”的俗語、諺語、歇後語。如“燒香望和尚,一事兩佮當”——一舉兩得;“走路唱山歌”——有口無心;“田雞捉拉簏裡”——束手無策等。由于當前社會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這些産生于農耕社會的俗語因為缺失使用環境而逐漸無人使用。好在褚半農由于熱愛文學創作,一直有着記錄的習慣,“無論聽到什麼或是看到什麼,隻要有意思的我都會記錄下來,沒想到反而把現在這些消失的方言保存了下來。”說到這裡,褚半農深感慶幸。
任重道遠,想要規範滬語的讀寫不容易
近些年來,滬語作為上海的一張城市名片,頻頻“出圈”,滬語歌曲、滬語電影、滬語節目等時有湧現,但越來越“熱”的背後,卻也在讀寫上存在着上一定程度的混亂。
在褚半農看來,由于許多人不熟悉方言的原讀音,且受周圍的普通話讀音影響,因而導緻社會上方言字詞的讀音明顯發生改變,如“金融”“容易”中的“融”“容”二字,滬語音都應讀“雄”,許多年輕人現都改讀為“róng”。除了日常交流中的錯誤外,連一些公交車的上海話報站都出現錯誤,莘莊的“顧戴(dài)路”讀成“顧戴(dā)路”,徐彙區的“宜(泥)山路”讀成“移山路”,“蒲(婆)彙塘路”變成了“蒲(浦)彙塘路”等。
在上海話的書寫上,問題就更加明顯。褚半農向記者表示,方言字其實有文言讀音和白話讀音兩種讀法,但很多人在書寫是隻是簡單地用諧音來代替,出現了“語轉詞”,如把“上海人”寫成“上海甯”,“味道”寫成“米道”,“耳朵”寫成“義朵”等。事實上,“上海人”三個字中的“上”和“人”雖然文讀和白讀兩種讀法不同,但把它們寫到紙上,應都是“上海人”這三個字,根本不存在使用諧音的字詞來代替這種做法。“如果照着這種方式亂寫的話,‘人文精神’四個字是不是要寫成‘擰溫筋繩’呢?這就完全偏離本意了。”談及這些亂象,褚半農顯得有些無奈。
他認為,目前滬語讀寫混亂的情況固然與普通話帶來的沖擊,以及上海的國際化進程有關,但歸根結底還是在于許多人對方言缺少了解,更不用說去正确地使用方言。“再這樣下去,曆史文獻上大量記錄的方言詞語,有不少将慢慢變成誰也不懂的新‘甲骨文’。滬語想要有一個比較好的傳承,需要大家了解方言是一種文化遺産,其文化含量無法估量。若缺失了方言傳承這一塊,海派文化、傳統文化、江南文化也就缺了重要的元素。我們需要善待方言,不應任其消失。”褚半農呼籲道。
記者:糜俊豪
實習編輯:劉筱昀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