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将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這首詠史詩借對赤壁之戰的評述,抒發了詩人對曆史的感慨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表現了詩人對人生命運的深刻感悟,還曲折地表現了詩人報國無門的郁悶。
2.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自身才華、命運的哪些認識?
作者借對三國史事的遐想,慨歎曆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空有抱負卻生不逢時、無從施展的無奈。
3.“以小見大”是《赤壁》這首詩主要的寫作特點,詩中是如何具體表現出來的?
詩人由一支小小的、沉埋于泥沙中的“折戟”想到了曆史往事,想到了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赤壁之戰及當時風雲人物,可謂想象力豐富,含蓄而别緻。
“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句尤其精妙,詩人沒有正面直言假使“東風不與周郎便”之後吳國滅亡的局面,而是以“二喬”的命運來暗示戰争的結局,以小見大。這種寫法很能發人深省,既有情味,又有韻味。
默寫考點
1.借古物興感慨的詩句是: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将磨洗認前朝。
2.運用議論手法詩中隐含作者獨特的見解,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情緒以小見大,借二喬的命運反映赤壁之戰重大影響的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對赤壁之戰的曆史結局進行評判的句子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4.杜牧在《赤壁》中寫設想中的東吳敗亡,不從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着筆,僅以二喬命運代表東吳命運的詩句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5.杜牧在《赤壁》中借物興感,評論赤壁之戰勝負的詩句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6.杜牧的《赤壁》一詩中,蘊含機遇造人的哲理的詩句(作者誇大東風的作用,借古諷今,告誡統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僥幸)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7.《赤壁》中表現杜牧一反傳統的看法,抒發奇想,引發讀者的聯想和想像的兩句詩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漁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這首詞記述了夢中的景象及與天帝的問答,暗含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與失望,表達了詞人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2.這首詞表現了作者對自身才華、命運的哪些認識?
作者借夢境中與天帝的對話,表達了對自己空有一身文學才華卻屢遭喪亂,甚至連個人的安定幸福都無法保障的不滿。
3.如何理解詞的最後一句“蓬舟吹取三山去”?
這一句反映出詞人對社會現實的失望。她在社會現實中得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又沒有安定的生活環境,所以隻能把希望寄托于缥缈的仙境,夢想有機會乘風而起,到那沒有紛争、遠離塵世的地方去。
默寫考點
1.詞中展現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并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的句子: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2.詞人在天帝面前傾訴自己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紮的苦悶不滿的句子: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3.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态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隻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4.李清照在《漁家傲》中,“我報路長嗟日暮”一句用路途遙遠而時光易逝來比喻理想難以實現,寫出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感受。
5.李清照的《漁家傲》中“ 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達了詞人決心像大鵬一樣乘風高飛,樂觀地尋求幸福的理想與願望,也是本詩的主旨句。
6.詞中運用屈原《離騷》詩句典故,詞中意境壯闊、想象豐富、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的句子是: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課 外 誦 讀
庭中有奇樹
《古詩十九首》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将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緻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别經時。
鑒賞品析
1.從全詩看“此物何足貴?但感别經時”有什麼作用?
卒章顯志,點名詩旨;升華情感,令人回味。
2.體味這首詩的寫作手法。
全詩因人感物,由物寫人,抒寫情思,通篇不離“奇樹”,篇幅雖短,卻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默寫考點
1.《庭中有奇樹》中描寫葉綠花盛的春日佳景的語句是: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2.《庭中有奇樹》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詩歌的主旨,表現對遠行人的思念的詩句是:攀條折其榮,将以遺所思。
3.《庭中有奇樹》中抒寫女子執花在手無法相贈的愁苦的語句是:馨香盈懷袖,路遠莫緻之。
4.《庭中有奇樹》中表達主人公無可奈何、自我寬慰,點明全詩主題的句子是:此物何足貴?但感别經時。
龜雖壽
[漢]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裡;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鑒賞品析
1.詩的開篇寫“神龜”“騰蛇”有什麼作用?
詩人以“神龜”“騰蛇”為喻,說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觀規律。
2.賞析“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兩句筆力遒勁,蘊含着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表現了曹操老當益壯的進取精神以及統一天下的抱負和雄心。現常用來表示一個人雖然年紀大,卻胸懷大志,意欲有所作為,因而能夠激起有識之士的感慨和共鳴。
默寫考點
1.作者用比喻的方法,以神龜和騰蛇為喻,極言人的壽命有限,慨歎生命苦短的詩句(運用比喻表明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2.曹操的《龜雖壽》:最能體現詩人慷慨激昂,壯懷激烈的情感(用比喻的手法表達詩人年老而壯志猶存)的詩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3.《龜雖壽》一詩中,表現詩人雖近暮年,仍然老當益壯,雄心不減的詩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4.作者認為隻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順其自然,始終保持樂觀的精神,就能延年益壽,不是完全聽憑上天安排的詩句: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贈從弟(其二)
[東漢]劉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鑒賞品析
1.詩作颔聯連用兩個“一何”,各突出了風聲和松枝的什麼特點?
第一個“一何”突出了谷中風的迅疾兇猛;第二個“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2.這是一首詠物詩,标題卻是“贈從弟”,有何用意?
本詩貌似詠物,實為言志,贊揚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曆經嚴寒而不凋的頑強生命力,表現詩人堅貞自守的品格,也有對堂弟的勸勉之意。
默寫考點
1.劉桢的《贈從弟》中以山風的猛烈反襯松枝的剛勁的詩句(描寫風狂的反複句)是: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2.與陳毅詩中寫道:“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似的句子是: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3.《贈從弟》劉桢:詩中集中贊頌松柏能夠挺立風中而不倒,經嚴寒而不凋的詩句是: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4.詩中展示松柏意态從容、堅貞志節的詩句: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5.《贈從弟》中贊美松柏經嚴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勵從弟在惡劣環境中要正氣凜然的詩句是(主旨句):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6.《贈從弟》中一問一答揭示松柏耐寒不凋、堅貞不變的本性的詩句是: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梁甫行
[三國魏]曹植
八方各異氣,千裡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鑒賞品析
1.詩作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的情感?
詩歌主要運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寫了邊海人民的貧困生活,反映了邊海農村殘破荒涼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2.“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這兩句在是各種有什麼作用?
這兩句環境描寫襯托出邊海人民生活環境的荒蠻以及他們的恐懼與凄楚,承接前文的描寫,進一步抒發了感慨,深化了主題。
默寫考點
1.《梁甫行》一詩中突出邊海人民生存環境的惡劣的句子是:八方各異氣,千裡殊風雨。
2.《梁甫行》中描述海邊的人民在荒野草叢林木中生活,表現自己對下層人民的同情的句子: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
3.《梁甫行》寫出了邊海人民衣不遮體、粗俗艱苦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4.《梁甫行》中通過狐狸、兔子的側面描寫,反襯出邊海人們生活環境的荒蠻以及邊海人們的恐懼與凄楚的句子: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鑒賞品析
1.這首詞的上下阕各寫了什麼内容?
上阕因今思昔,追憶難忘的歡聚,感歎流光易逝;下阕寫落花、歸雁,抒發傷春懷人之情。
2.賞析“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無可奈何花落去”是傷春,“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傷别。該句景物與人事聯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賦中有比,含蓄地抒發了傷别懷舊之情。
默寫考點
1.晏殊的《浣溪沙》中,詞人由景觸情,由自然規律的變遷更替,透露出對美好景物及難以忘懷情事的流連,流露出對光陰流逝的無限惆怅的句子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2.詩中着重寫今日的感傷、被譽為“千古奇偶”的詩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3.說明季節的變換,年華的交替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的詩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4.抒發惜春傷時之情并給人以哲理性啟迪的名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5.晏殊《浣溪沙》詞上片“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兩句構成“新”“舊”的對比,下片構成“來”“去”對比的詞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6.追憶難忘歡聚,感歎流光易逝的句子是: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
7.表現詩人沉思形象的句子:小園香徑獨徘徊。
8.時光流逝,不能倒流,人們無力挽回,經常用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詩表示慨歎。
采桑子
[宋]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隐隐笙歌處處随。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鑒賞品析
1.這首詞上阕出現了哪些意象?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
出現了輕舟、短棹、綠水、芳草、長堤等意象。描繪了一幅湖水綿延,芳草滿堤,清麗活潑的春日西湖美景圖。
2.詞的下阕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描寫西湖春色?抒發了詞人什麼感情?
動靜結合的手法。一、二句寫風平浪靜,把水面比作明淨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緩慢移動寫出了“靜”;三、四句寫漣漪微起,驚動了沙洲上的水鳥,水鳥掠過堤岸飛去,寫出了“動”,而西湖愈顯幽靜。動靜相襯,寫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發了詞人流連山水的愉快心情。
默寫考點
1.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描繪西湖清麗、恬靜、淡遠的春景的句子是: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隐隐笙歌處處随。
2.詞中寫船動驚禽,劃破了湖面的平靜,為這一趟悠閑之旅平添了一個興奮點的句子是: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3.把水面比作明淨平滑的琉璃,寫出風平浪靜的句子是:無風水面琉璃滑。
相見歡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裡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鑒賞品析
1.這首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表現了詞人渴望早日收複中原,還于舊都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是對朝廷苟且偷安,不圖恢複的憤慨和抗議。
2.賞析詞的下阕。
一個“亂”字,概括了中原淪喪的現實;一個“散”字,揭露出統治階級無心抗敵的心理。“幾時收”的發問,既是痛切的質疑,也是無望的感歎。最後一句是點睛之筆,詞人乞求西風把自己的淚吹過大江,吹到已成為戰争前線的揚州,充滿無限悲慨。
默寫考點
1.象征南宋的國勢日漸衰微,并為全詞奠定蒼涼感傷的情感基調的句子是:萬裡夕陽垂地大江流。
2.回憶中原淪陷,士族南逃往事,抒發了國土恐難收複的擔憂、無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亂,簪櫻散,幾時收?
3.朱敦儒的《相見歡》表現了作者渴望早日恢複中原,還于舊都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是對朝廷苟安旦夕,不圖恢複的憤慨和抗議的詩句是: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如夢令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
鑒賞品析
1.試賞析“驚起一灘鷗鹭”中“驚”字的妙處?
“驚”字既暗寫船行速度之快,又生動地寫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鷗鹭被吓得驚慌失措的情态。
2.這首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這首小詞僅用三十餘字就講述了一個如此曲折的“故事”,洋溢着生活的氣息和歡快的旋律,表現了詞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歡暢心情和清雅逸趣。
默寫考點
1.《如夢令》中景色迷人,樂不思“宿”的句子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2.李清照的《如夢令》:追憶郊遊地點、時間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歸路的詩句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3.翠綠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紅的荷花,給人以涼爽幽靜,清香撲鼻的感覺,詩人楊萬裡贊其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而詞人李清照卻在《如夢令》中嗟歎: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4.寫回舟迷路的句子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