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頭、冷漠、悲涼。
這是我對《輯魂》中張震的第一印象。
驚訝于張震對于人物塑造付出的同時,也讓我對《輯魂》有了更多的期待。
在正式觀看《輯魂》這部電影作品之前,我做過一定的案頭工作,看似破案懸疑構成的故事主線下隐藏着科幻内核的表征。“人格置換”帶來的故事反轉與懸念設計讓我眼前一亮。科幻與懸疑的結合,沒有落入俗套,反而推動劇情在不斷反轉下得以更好呈現。
談及科幻電影,擁有宏大叙事的《流浪地球》在我國科幻電影發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對标《流浪地球》,電影《輯魂》擁有3大亮點,是科幻電影,尤其是軟科幻電影不斷向前邁進的又一種嘗試。
第一重看點:角色辨識度鮮明,張震“絕症”氣質讓我記憶深刻 一部好的電影,首先需要有記憶點的人物角色,比如:《唐人街探案》中的張子楓,最後的那一笑讓人不寒而栗,《士兵突擊》中的陳思誠和王寶強、李晨的真摯友誼。
《輯魂》的人物角色辨識度,很大程度上依靠張震的颠覆式形象,予以充分塑造。張震的“絕症”氣質随着劇情的推進,不斷深入與展現,這時候戲外的張震和戲内的梁文超合二為一,讓人記憶深刻。
電影前期,梁文超接受身體檢查知曉病情時,目光是空洞、迷茫的,這時的梁文超與一般病人沒有區别,病怏怏的身體狀态,佝偻着身體,顯然,張震對于當時梁文超的狀态拿捏十分到位。梁文超接受案子之後,雖然他的身體狀态還是不一般的差,但是,此時的梁文超眼神銳利,甚至出現冷漠的神态,張震對于這一階段下的人物拿捏,主要從眼神、神态的變化予以展現。電影後期,梁文超病重,甚至出現了失禁現象,這時的張震可謂是演技滿滿,那種哀莫大于心死的狀态,與堅持分析案情的矛盾交織,伴随着案情反轉,竟然與身邊的人有關,悲涼、絕望成為基調,更加符合電影主題。
對标《流浪地球》角色塑造上的宏觀化、英雄化,《輯魂》中的人物塑造更顯細膩,兩者各具優勢,各有千秋。而張震對于主人公梁文超不同時期的成功塑造,已經成為《輯魂》展現科幻元素,與其他不同要素糅合發展的關鍵所在。
第二重看點:科幻微小叙事,對标宏大叙事結構,潤物細無聲 《流浪地球》将叙事視角聚焦到時空、民族,甚至是人類的宏觀層面,蕩氣回腸,科幻場景也着力于龐大角度的塑造。
當然,科幻電影叙事方式,并不僅僅局限于宏觀叙事,更多地需要回歸到微小叙事之上,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講述更為精彩的故事。
背景中的微小叙事。電影《輯魂》的背景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幻意味,故事發生的時間是本世紀30年代的“近未來”,觸屏、汽車、手機等等都有一定的科幻化呈現,不過,明顯可以感受到編劇對于本劇科幻元素的人為克制,沒有呈現出宏觀化的叙事風格,而是将“謹小慎微”和當下受衆的理解完成了更多的結合。人物關系在“人格置換”下的微小叙事。王世聰、萬宇凡、唐素貞、李燕、梁文超關系錯綜複雜,這裡的關系更多地表現在人格關系,稍不注意,你就會錯過梳理人物關系的最佳時機,“人格置換”下的叙事同樣微小細膩,有時一個細節、一個眼神都可以暗示你看到的這個人,不再是他。
《輯魂》的影片類型決定了它的叙事是細膩、微小的,隻有如此,才能讓梁文超不斷通過抽絲剝繭發現隐藏在陰影中的真相,也才能讓故事的不斷反轉更有燒腦感。
第三重看點:科幻、懸疑、靈異元素齊聚,反轉與燒腦并存 如何清晰定位《輯魂》的影片類型呢?
首先,它是一部破案懸疑電影,這一點毋庸置疑。不過,随着科幻元素、靈異元素的“亂入”,又賦予了《輯魂》更多的可看性,反轉與燒腦并存。
對标《流浪地球》,更像是類型統一與類型多元的某種碰撞。《流浪地球》在科幻冒險元素下雙線并進,《輯魂》則披着破案懸疑的外衣,露出“人格置換”的科幻内核。
王世聰的意識借助RNA手術成為了新的李燕,李燕又與原來的王世聰産生了矛盾,随後又與萬宇凡、王世聰兒子王天佑發生了一系列事情,最後,病入膏肓的梁文超又成為了更新的李燕,實現了“重生”。
如此寥寥幾句,看似簡單,但是在不斷反轉,持續燒腦的劇情中,展現出錯綜複雜的關系,當然這也是《輯魂》的魅力所在。
關于電影《輯魂》,驚喜大于俗套。科幻元素與微小叙事的相互結合,再加上懸疑因素的填充,帶來了更多的可看性,甚至有一些劇情隻有多加思索,才能予以了解,而電影中的鏡頭美學,讓我有一種觀看《西部世界》的即視感。
《輯魂》在科幻電影類型的探索上,呈現出細膩的表現手法,既不同于《流浪地球》的宏觀,也與《瘋狂的外星人》黑色幽默截然不同,它代表了另一種模式下的嘗試。
科幻電影,未來可期!
科幻電影,前程似錦!
最後,向敬業演員張震緻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