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冬過後的第四天,就将迎來華夏古老的節日——下元節,時間是2019年11月11日,這一天是農曆的十月十五,也稱“十月半”。令人驚奇的是,古老的下元節恰巧與最新潮的“雙11”光棍節重合了,但年輕人哪裡知道,中國還有一個下元節?
下元節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節日?這要從道教說起。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也是中華文化儒、釋、道的核心組成部分。魯迅先生就曾說:“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分别是道教的三大重要節日。上元節指的是正月十五,民間也叫元宵節,有鬧花燈、吃元宵、舞火龍等節日習俗。中元節指的是七月十五,民間也叫“七月半,鬼來串”,稱鬼節。如今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我國台灣地區,每逢中元節還要祭供祖先、拜“好兄弟”、超度孤魂野鬼,還是非常隆重的。農曆七月也稱“鬼月”,華人華僑都很重視過中元節,佛教同一天舉行“盂蘭盆會”,上演《目連救母》的祭祀大戲。而下元節是十月十五,是中國人的解厄日,這一天要祭祀祖先,舉行道場解決民衆的情感困擾問題。通觀道教的“三元節”,上元節仍然很興旺、中元節也仍在海外華人中落地生根,唯有下元節淡出了中國人的節日體系。
上元節
緣何在道教的三大節日裡,上元節與中元節一直廣受民間的追捧,唯有下元節這般冷清?追根溯源,關鍵問題是與中華傳統文化主流的偏離有關。在道教文化中,“三元節”的主題各有不同,上元節是“天官賜福”,恰逢正月十五過大年,賜福與賞燈、遊燈、狂歡就融合在一起,“賜福”的主題也與中華“國泰民安”的訴求相一緻,起到了同頻共振的效果,因此得到了從皇權到民衆的一緻響應,道教的上元節因此火了起來。尤其到了唐代,李家王朝以崇道為正統,上元節因此大盛。中元節的主題是“地官赦罪”,恰逢一年過半祭祖時機,道教“中元地官赦罪”的主題,撫慰着陰間的靈魂,為罪孽深重的陽世人普度,于是與“鬼節”深深契合。中國人以孝為立身之本,中元節祭祀祖先也是不忘本的表現,祭祀“好兄弟”和孤魂野鬼,也是中國人感念祖先、不忘親人兄弟的表達。中元節通過超度“赦罪”,給國人提供了一個安撫心靈的機會,這正是這個節日有深厚民間基礎的原因。
那麼下元節的主題是什麼呢?下元節是“水官解厄”。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載:“(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下元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祭亡靈,祈求水官排憂解難。從下元的主題上看,有兩項内容:一是“解厄”,二是祭祀祖先。先說祭祀祖先,下元節是農曆十月十五,而遺憾的是,十月祭祖的習俗被寒衣節專屬了,“十月一、送寒衣”,祭祖帶送寒衣在農曆十月一就完成了,比下元節提前了十五天。因此,冬季祭祖這個中國人最大的祭禮,在下元節沒有得到民間的呼應。最後僅僅剩下了一個“解厄”的主題,對于生活在底層的民衆來說,解決此類人生問題似乎有點奢侈,于是呼應者寥寥無幾,下元節就大都隻局限在道教宮觀裡信衆内部進行了。
中元節
在古代,下元節這一天不僅道觀做道場,水官還要考察錄奏天庭,為身處困境的人們解厄。同時,民間也要祭祀亡靈,水官為民排憂解難。朝廷在下元日還要禁屠和執行死刑。如今,在福建莆田一帶,下元夜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月圓之夜,各家各戶都要在田頭祭祀水神,祈求幹燥的冬季裡莊稼能夠被滋潤,農作物能夠平安過冬。舊俗有“十月半,牽砻團子齋三官”一說,這一天,信道的人家門口還要豎天杆、挂黃旗,旗上寫有“天地水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
下元節的主角是水官,那麼水官又是指誰呢?在中國,最有名的水官莫過于大禹了。大禹據說是黃帝的玄孫、颛顼的孫子、鲧的兒子,他治水有功,三過家門而不入,赢得了後人的廣泛敬仰。當然,大禹的生日并不在農曆的十月十五,各地祭祀大禹的時間也不盡一緻,比如浙江紹興大禹陵公祭大禹是在谷雨,四川北川大禹的出生地舉行祭祀是在小暑前後。那麼,下元節的水官誕辰日就不一定是治水的大禹了,但不管是否是治水的大禹,能夠替老百姓解厄的水官,都應該是活着的大禹,都值得祭拜,下元節的水官是具有象征意義的。
我認為,下元節對于當今還是有積極意義的。在這個節日裡,幫助那些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有困苦的人,或出力、出錢、出智,共同抗擊厄運,化困厄為順境,讓這個節日成為中國人的“幫助節”,一定會體現出人間溫暖和社會陽光。如果再能夠與紀念大禹這個偉大的英雄結合起來,弘揚大禹治水、公而忘私的精神,那這個節日就更有意義了。
□作者 閻建濱
原題:華夏古老的解厄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