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77歲的王建榮自幼患小兒麻痹下肢癱瘓,作為一名修鞋匠,他一年也就賺個萬把塊錢,但14年裡,他将修鞋攢下來的8萬多元積蓄捐給了需要幫助的人。是什麼樣的動力讓老人堅持了這麼多年?
攢下不起眼的修鞋錢
他資助了百餘名貧困學生
淮安市淮安區東長街,王建榮的修鞋攤剛開門不久,老顧客們就紛紛上門了。

77歲的王建榮,3歲時因患小兒麻痹導緻下肢癱瘓。為了不給家裡增加負擔,他自學修鞋手藝,開始了46年的鞋匠生涯。
幾十年的修修補補,王建榮吃了不少苦,這一路,他也受到過社會各界的幫助。因為感同身受,王建榮總是願意為有困難的人伸出援手。2008年,汶川地震,王建榮帶着一張張零錢以及存折“湊”出來的4000元,趕到了當地紅十字會。

“我說我想捐款,他問我要捐多少,我就舉4個手指頭,捐4000,但是我不記名,不要宣傳,不要登報紙,我就這三樣條件。”王建榮說。
王建榮捐出的每一分錢,都來自一筆筆不起眼的修鞋錢。早上七八點開工,晚上五六點收工,修一雙鞋的利潤也隻有塊把錢。
“一個月一千幾百塊錢還是弄得到的,平均三四十,四五十塊錢一天。”王建榮說。

汶川地震捐出4000元、雅安地震捐出2000元、魯甸地震捐出2000元、給村裡特困戶捐款捐物、長期資助貧困學子,累計幫扶特困學生100多人,王建榮用一針一線的微薄收入,在14年間,累計捐款8萬多元。
“現在弄一個鞋子,整個針線全部上也不過才十來塊錢,有時候都不收錢,有時候收個塊把兩塊錢,他點點滴滴攢下來7、8萬也屬于一筆巨款了。”顧客王國梁說。
臨近春節,王建榮曾資助的大學生楊文婧,給他打來了視頻電話問好。

“特别感謝爹爹之前對我的資助,我馬上要畢業走上社會了,平常也一直記着爹爹的好,有把爹爹的話放心裡面,在學校裡面我好好學習,也經常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同學,去幫助身邊的人。”楊文婧說。
六年前,楊文婧與王建榮結緣,從她上高中起,王建榮每年固定資助她2000元,作為學費和生活費。
“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看到有困難的人,你再去幫助别人,就是對爹爹最好的回報了。”王建榮說。
溫暖接力
修鞋鋪變身愛心小屋
新年上班第一天,王建榮就趕到當地慈善總會。5元、10元、100元……王建榮将近一段時間積攢的500元交給工作人員。

“王大爺他每年都來,不一定一年幾次,有時候五百有時候一千,有時候也能兩三百,幫助一些貧困生或者貧困家庭,人家需求的他都會來捐一點。”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慈善總會工作人員衡志慧說。
王建榮的愛心善舉得到了全家的支持,這些年也被越來越多人知曉,也有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将涓涓細流彙聚成了星星之火。
“王大爺的愛心行動感染了他的身邊的人,這種愛心的活動一個接一個,做慈善的人更多了,所以淮安的慈善事業盤子做得更大了,每年捐贈的人數上萬人,捐款超過2000萬。”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慈善總會募捐部部長張福淮說。

最近天氣寒冷,王建榮原先的戶外攤點,沒有任何遮擋,刮風下雨也不方便。了解到他的實際困難,城管隊員帶着老人走街串巷,幫他安頓好了新攤位;當地街道、供電等部門也為這個愛心小鋪通上電,社區志願者們還送來了圍巾、手套等保暖物資,讓王建榮擁有了一個更溫暖的修鞋環境。
“已經做到現在了,現在如果再叫我不做這個事情,我心裡反而感到不舒服,認為是半途而廢的,我幫助了他人,我自己心情好,也可以這麼說,幫助别人快樂自己。”王建榮說。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王芳
綜合|淮安台 淮安區融媒體中心周俊 韓磊 張攀江
來源: 江蘇新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