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争爆發,美國帝國主義介入朝鮮戰争。10月1日,美軍無視我國的警告,公然越過三八線,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我國為了援助朝鮮,更為了保衛本國領土,迅速組成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一場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就此展開。
上甘嶺戰役,黃繼光舍身堵槍眼 1951年3月,志願軍來到四川省中江縣征集新兵。20歲的黃繼光得知消息後,立刻報了名。
黃繼光家境貧窮,他的父親早就去世,母親鄧芳芝一個人含辛茹苦地養大了五個孩子。黃繼光排行老三,當時他的大哥已經病逝,二哥是個啞巴,姐姐被送走當了童養媳,四弟年紀還小,20歲的黃繼光是家裡的頂梁柱。
鄧芳芝舍不得黃繼光去參軍。但是在黃繼光的再三懇求下,鄧芳芝還是松口答應了。
黃繼光身材矮小,本來達不到招兵的要求,但他的參軍激情感動了當時的征兵營長,就這樣黃繼光被破格錄取,如願成為了志願軍中的一員。
帶着滿腔的愛國熱情,黃繼光跟随大部隊走上了抗美援朝的戰場。他被分配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第135團第2營6連,成為了一名通信員。
擔任通信員的日子裡,黃繼光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甚至還承擔了不少後勤工作,但是他的内心十分渴望扛起機槍上戰場殺敵。
1952年4月,蘇聯軍隊舉行了觀看電影《普通一兵》,電影中男主人公為了戰友,用身體堵住槍口,犧牲了自己。
黃繼光看了電影後深有感觸。他對戰友李繼德說,“要是叫我,我也會這樣做。犧牲一個人,可以救多少人啊!這種犧牲是值得的!”這部電影在黃繼光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
随着戰争的不斷推進,“聯合國軍”節節敗退。
美軍内部逐漸起了矛盾和争議,為了擺脫吃敗仗的局面,美軍決定從正面發動進攻。
10月初,美軍指揮官範弗利特發動了針對五聖山的“攤牌行動”,并嚣張地宣稱将在5天内消滅這裡的志願軍駐軍。
五聖山是朝鮮的中線門戶,一旦失守,我軍需要退後200公裡,平壤門戶大開,危在旦夕。因此,彭德懷司令下了守住五聖山的死命令。
10月12日,美軍和南朝鮮軍隊來到了上甘嶺,與我軍的15軍正面對決。
美軍先是用火箭炮猛烈攻擊各大山頭,當時的戰火非常激烈,每秒落彈高達6發。
後來據統計,美軍共用了190萬發炮彈攻擊上甘嶺,我軍在上甘嶺的表面陣地防禦工事被炸得蕩然無存。戰士們甚至找不到一塊可以架設機槍的石頭。
在激戰了5天後,15軍意識到“聯合國軍”的意圖是攻占上甘嶺,從我軍中線突破,乘勢搶占五聖山。因此秦基偉當機立斷改變戰術,将重心放回上甘嶺。
10月19日晚上,在炮火的掩護下,我軍的45師将4個連的兵力秘密投入坑道,向597.9和537.7高地發起反攻。
在搶占了三個高地後,受阻于零号陣地。眼見着天色越來越亮,若拿不下零号高地,則前面搶占的三個高地都會功虧一篑。
6連接到命令,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炸掉敵軍的火力點。
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黃繼光挺身而出,向連長萬福蘭請戰。他拿出了自己早已寫好的決心書和母親寫給他的家書,跟連長說:首長,讓我去吧!
于是,黃繼光和吳山羊,肖登良組成了三人爆破小組,帶着手榴彈向敵軍的火力點出發了。
在成功炸毀了東西兩個火力點後,吳山羊不幸犧牲,肖登良身負重傷,而黃繼光的腿也受傷了,這時隻剩下中間的那個地堡。
黃繼光冒着敵人的炮火,不畏傷痛,繼續向火力點前進,在扔出了所有的手榴彈後,敵軍的火力暫停了,黃繼光也栽倒在地。
然而,當坑道裡的志願軍發起沖擊時,地堡裡的敵軍機槍又開始掃射。
原來,黃繼光的手榴彈隻炸毀了地堡的一個角落,敵人又換了個射擊孔繼續掃射。
此時的黃繼光已經身負重傷,精疲力竭,他看着戰友們一個一個地倒在敵軍的機槍火力下,突然想起了電影《普通一兵》。
他一寸一寸地挪動,拖着傷腿,慢慢地靠近地堡射孔。用盡最後一絲力量,奮力撲上了機槍眼,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火力,為戰士們争取了時間。
在黃繼光的犧牲下,志願軍戰士們奮勇前進,迅速攻占了零号陣地,拿下了勝利。
黃繼光用他年輕的生命為戰友們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實現了他“不立功,不下戰場”的誓言。而這個年輕戰士的生命,也永遠停留在了美好的21歲。
這一戰打出了國威軍威,創造了現代戰争史上堅守防禦作戰的範例,展現了坑道戰術的優越性,給予了志願者戰士們極大的信心和信念。
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最終使朝鮮戰争的戰略相持穩定下來。
戰鬥結束後,由于戰況慘烈,隊裡甚至已經沒有多餘的擔架,傷亡人員非常多。
兩位戰友輪流将黃繼光的遺體背下了戰場。
賈汝功回憶說:黃繼光的衣服被鮮血浸透,他的前胸腹部被機槍掃得體無完膚,他的胸前是一個黑黢黢的窟窿,因為天氣寒冷,衣服和肉體緊緊粘連在一起。
難以想象,他是用怎樣的勇氣做出的這個決定。衛生兵們将黃繼光的遺體清洗幹淨,為他換上了嶄新的軍裝。
随後,黃繼光烈士的遺體運回了祖國,安葬在沈陽市抗美援朝志願軍烈士陵園。他被授予“特級英雄”的光榮稱号,追記特等功,追認為中國共産黨黨員。
母親強忍淚水,将小兒子送上前線 上甘嶺戰役結束兩個月後,勝利的喜報終于傳到了村裡,然而黃繼光犧牲的消息也伴随而來,鄧芳芝既悲痛又驕傲。
全國各地的青年學生和戰士們給她寫慰問信,說願意做她的兒子。她表示:自己雖然失掉了一個兒子,卻有了千千萬萬個兒子。
正是這種深明大義的愛國主義精神,給予了鄧芳芝莫大的勇氣和支持。
她立下了一個家規:黃家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年滿18歲後都要去部隊參軍。
1954年,她給小兒子黃繼恕帶上了大紅花,再次将骨肉送上了前線戰場。
臨行前,鄧芳芝握着小兒子的手,囑咐他:“咱們黃家不怕分離,你要像哥哥一樣殺敵立功,報效祖國!”
就這樣,21歲的黃繼恕,帶着母親的諄諄教誨和愛的叮囑,接過了哥哥的使命,走上了戰場。
當時已經停戰,黃繼恕所在部隊的主要任務是清理戰場,幫助朝鮮人民進行戰後重建。
黃繼恕以哥哥為榜樣,認真刻苦地訓練,盡心盡力地參加勞動,不怕苦不怕累。
戰後重建的任務十分艱巨,環境十分艱苦,黃繼恕跟戰友們并肩作戰,為朝鮮老百姓修河堤,建學校。參軍第一年他就立下了三等功,第三年就被提拔為排長。
1958年,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即将撤離朝鮮時,黃繼恕接到母親的家信,囑咐他去哥哥犧牲的地方帶一抔土回來。
于是,黃繼恕帶着母親的希冀,在黃繼光生前的戰友陪伴下,來到了哥哥犧牲的地方。地堡上仍是一片狼藉,黑黢黢的,地上殘留着炮火和鮮血,雜亂地堆放着一些木頭,仿佛在靜靜地述說着當時上甘嶺戰役的激烈。
他單膝跪在哥哥犧牲的地堡前,放下了一束鮮花,脫下軍帽,沉默了許久許久。黃繼恕和戰友們對着黃繼光英魂逝去的地方,舉起右手,鄭重地起誓,隻要美國膽敢再發動戰争,我們一定會再次來到前線,和哥哥一樣,勇敢地打擊侵略者!
最後,黃繼光按照母親的囑托,從地上捧起了一抔泥土,這抔土浸染了哥哥的鮮血,無數志願軍戰士的鮮血,還混雜着彈片和彈殼,他小心翼翼地用手帕包好這抔土,輕輕地放進了懷裡。
他的内心百感交集,最後深情地表示:“哥哥,明天我就要回祖國了,媽媽讓我把你帶回去,她說朝鮮太冷了,她讓我在你犧牲的地方捧一抔土,她讓我把你帶回去。家裡一切有我,你安息吧!”
就這樣,黃繼恕将這抔土帶回了祖國,帶給了母親鄧芳芝,他哭着對媽媽說:“媽媽,我把哥哥帶回來了!”
鄧芳芝默默地去後院種下了一棵梨樹,将黃繼恕帶回來的泥土和彈殼埋在了梨樹底下,用這種方式表達着自己對兒子的思念之情。
梨代表着分離,它代表着黃繼光已經永遠地離開了。可是樹卻會慢慢長大,仿佛兒子一直陪在她的身邊。
這棵梨樹是這位喪子的英雄母親最後的寄托。
在鄧芳芝的教育下,在黃繼光精神的激勵下,黃繼光家族三代人都有從軍,他的弟弟,侄子,侄女,侄孫,侄孫女共15人先後參軍,走進了革命隊伍。
黃繼光家族的後代們,在烈士精神的指引下,從小就樹立了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
他們明白,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前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因此他們也立誓報效祖國,保衛家園,向前輩學習。烈士精神在這個家族代代相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