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漢武帝時期太學開設了哪些課程

漢武帝時期太學開設了哪些課程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5 21:38:42

  官學是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一種教育體系。由官方舉辦的最高學府,便被稱之為官學。曆史官學大體上分為兩個稱呼,分别是太學和國子監。

  太學是古代的大學,在漢武帝時期,由董仲舒提出設立,稱之為王朝的最高學府。此後一直流傳到隋炀帝時期改設國子監,太學成為國子監的一部分。

  從曆史悠久的角度,顯然是太學占上風。那麼太學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呢?一般人家的孩子,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太學去讀書呢?

  漢武帝時期太學開設了哪些課程(漢武帝辦的太學為何在宋朝衰敗了)(1)

  01王莽亂政時期,為了籠絡人心,擴大太學規模。 從孔子開設私立學校開始,其實辦學已經成為了一種傳統。過去大家都在私人的私塾、書屋跟着老師學習,到了漢武帝元朔五年,朝廷表示要開辦官學了,也就是太學。

  太學一下子成為了西漢的最高學府,而且是官方承辦,師資力量當然是全國最好的。目的很簡單,漢武帝希望把那些在私塾裡念書的人才,弄到太學裡念書,更加有利于選拔人才。

  在董仲舒的建議下,太學設立了五經博士,博士弟子共有50名。這個數量的确有點少,不過因為剛開始,這是處于實驗階段。此後太學學生是一年比一年多,在漢元帝時期,博士弟子達到了1000人左右,漢成帝時期,博士弟子已經有了3000人。最可怕的就是在王莽亂政時期,居然在全國招收了博士弟子10000萬多人,光武帝劉秀,就是在這個時候前往長安太學學習四書五經的。 可以說王莽亂政時期,是太學擴招的巅峰時期。他給了很多家境不是很好的人才讀書的機會。那個時候讀書跟現在不一樣,那個時候還歲課博士弟子,那是有機會做官的。

  太學就好比是公務員選拔陣營一樣,因為當時沒有科舉考試,所以在太學裡選拔相對優秀的人才出來做官,還是比較公平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成為博士弟子以後,是可以免除徭役的。這在西漢時期,可是莫大的殊榮,一般人還真享受不到。

  漢武帝時期太學開設了哪些課程(漢武帝辦的太學為何在宋朝衰敗了)(2)

  02東漢建立後,太學生逐漸參與政治。 劉秀本人就是從太學裡走出來的,所以他深知太學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稱帝以後,便在洛陽東南的開陽門外,重新辦起了太學。

  到了漢順帝時期,由于太學生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漢順帝開始擴建太學,動用了11萬多的工人,花了1年多時間,建造了240座房子,1850個房間。這一年東漢一共招納了30000多的太學生。

  夏四月庚辰,令郡國舉明經,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上詣太學。自大将軍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歲滿課試,以高第五人補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又千石、六百石、四府掾屬、三署郎、四姓小侯先能通經者,各令随家法,其高第者上名牒,當以次賞進。---《後漢書》

  人多了以後,思想也就多了,管理起來更加困難。漢哀帝時期,太學生便逐漸開始參與讨論政治上的問題。

  東漢是一個比較特别的王朝,一直由外戚和宦官輪番掌握朝中至高的權力。所以這樣的朝廷是非常容易腐朽的,為此太學生們便開始抨擊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問題。

  在漢靈帝時期,因為太學生與宦官之間針鋒相對的現象,導緻手握重權的宦官,将1000多太學生關進了大牢。政治勢力的打壓,使得太學生心灰意冷。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太學基本處于停止招生的狀态。因為政治上的敏銳點太多,使得不少有識之士錯過了踏上高等學府的道路。

  漢武帝時期太學開設了哪些課程(漢武帝辦的太學為何在宋朝衰敗了)(3)

  03魏晉時期的太學,那是給貴族子弟準備的。 東漢末年分成了三個國家,曹魏基本繼承了東漢大部分的産業。曹丕繼承父親爵位後,果斷篡漢自立,建立了曹魏王朝。

  為了籠絡人心,曹丕當然也要設置太學,所以他恢複了洛陽的太學。設立了19名博士傳道授業。到了魏明帝曹叡時期,太學生再次擴招到了1000多人。

  這個時候在太學中選官,已經是一種常态化的事情。隻要通過四書五經的考試,那麼就可以入朝為官,有點兒科舉考試的意思了。到了西晉王朝的時候,晉武帝司馬炎專門設立了國子學,同時與太學并行。那麼什麼是國子學呢?是專門為五品以上官員的孩子們設立的。國子學的設立,目的就是為了區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教育。雖然太學還存在,但是已經完全變了味道。 因為好的師資力量都轉移到了國子學,太學這邊給一般家庭的孩子聘請的,當然不會有多麼厲害的老師。

  晉武帝立國子學,自此既有太學。又有國子學,晉國子學隸屬太學,祭酒隻設國子祭酒一人,博士則分國子博士與太學博士。晉遷都南京後複設太學,以後南朝太學數度廢置。---《大戴禮記·保傅》

  南北朝時期的國子學學生,全部都是士族子弟,沒有任何寒門子弟可以進入國子學。這幫人的父輩是朝中官員,他們隻要通過所謂的考試,也能夠步入仕途。

  久而久之太學存在的意義,在南北朝已經不大了。也沒有哪個有條件的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到次一等的官學去讀書。為此此時的太學就隻剩下了老師,沒有了學生。

  漢武帝時期太學開設了哪些課程(漢武帝辦的太學為何在宋朝衰敗了)(4)

  04隋唐時期的國子監,等級制度十分森嚴。 太學最初的目的是招攬天下英才,可是伴随着時間推移,太學招生的範圍在不斷縮小,到了隋唐時期,國子監設立以後,寒門子弟就不要想着去國子監讀書了。

  隋朝對太學做出改革,專門設立了國子監,旗下以後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等不同的學校。

  國子監依舊置祭酒,加置司業一人,從四品,丞三人,加為從六品。并置主簿、錄事各一人。國子學置博士,正五品,助教,從七品,員各一人。學生無常員,太學博士、助教各二人,學生五百人。先是仁壽元年,省國子祭酒、博士,置太學博士員五人,為從五品,總知學事。至是太學博士降為從六品。---《隋書》

  這些學校當然是有區别的,其中三品以上官員的孩子才能讀國子學,五品以上官員的孩子讀太學,七品以上官員的孩子讀四門學。至于八品及其以下官員包括平民的孩子,隻能去讀律學、書學、算學等學校。

  那麼這些學校的差别在哪裡呢?其實這就好比是七品以上官員的孩子們,可以去讀正兒八經的本科大學,而剩下的孩子們,隻能去讀技校。

  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所教授的都是儒家的道德文章,是專門應付科舉考試用的,隋唐時期考上科舉,才能夠做官,這是必經之路。在相對公平之下,給這幫官僚子弟們開快車,也是可以理解的。擠進這些學校的人相對較多,國子學招生300人,太學招生500人,四門學最多,招生1300人。而律學、書學和算學,光從名字上我們就能看得出,這些學校教授的,是一些具體的技術,出來以後,給當官的幹幹活還是可以的,做官的幾率就比較小了。所以他們招生的數量也非常少,比如說律學隻招收50人,其他兩門更是隻招收30人。 所以說唐朝時期的進士,基本上都是貴族子弟,這些貴族子弟基本上也都是出自國子監的前三種學校。寒門子弟想要在這種情況下,追上貴族子弟,隻有一個字:難!

  漢武帝時期太學開設了哪些課程(漢武帝辦的太學為何在宋朝衰敗了)(5)

  05宋朝範仲淹對國子監的改革,對後世的影響最大。 宋朝是一個非常注重文化教育的王朝,他們重文輕武的思想,幾乎貫穿了三百年的時間。為此宋朝對國子監的設立,也是比較講究的。

  趙匡胤剛建立宋朝的時候,早就設立了國子監,但是這個時候招收的學生,依舊還是沿用唐朝的舊制,僅僅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家的孩子。

  一直到了宋仁宗時期,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一代名臣範仲淹終于大浪淘沙似的從曆史的煙塵中走了出來。

  他在宋仁宗的支持下,開始了慶曆新政,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教育界的改革。範仲淹認為,教育資源不應該被貴族官員們所壟斷,寒門子弟也有獲得教育的權力。

  為此範仲淹開始大膽興辦大學,并且制定了太學令,招收了200學生。從這一刻開始,宋朝的教育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範仲淹是走到哪兒就到哪兒辦學校,我們可以看看他走過的地方,邠州、鄧州、杭州、青州、泰州等地區,都深受範仲淹辦學思想的影響。

  這些地區也成為了後世出進士相對較多的重要地區,因為範仲淹将教育普及到了民間,使得獲取教育資源再也不是貴族官僚子弟們的特權。

  太學的影響力相對被削弱,可是民間的教育卻逐步興起。這才是中華文化興盛的重要原因,如果教育資源始終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就那麼點人才,如何能夠保住我泱泱中華這麼多瑰麗的文化财富呢?

  範仲淹大膽邁出的這一小步,卻徹底改變了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體系。所有寒門子弟,應該要向範仲淹緻敬。

  漢武帝時期太學開設了哪些課程(漢武帝辦的太學為何在宋朝衰敗了)(6)

  06王安石變法,将太學生分為了三個檔次。 王安石是個有幹勁的宰相,他上台以後,開始了一系列變法活動,其中對教育自然也是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他将太學生分成了三個檔次,分别是上舍、内舍以及外舍,從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得出這三個檔次誰高誰低。其中上舍檔次最高,外舍檔次最低。

  時州縣悉行三舍法,得免試入學者,多當官子弟,而在學積歲月,累試乃得應格,其貧且老者甚病之,故诏及此,而未遽廢科舉也。---《宋史》

  剛入學的學生,都是進入外舍學習,通過了一系列的考試以後,就可以進入内舍。内舍的學生每兩年再考一次試,從中選拔出上舍生。上舍生中成績最佳的,直接可以給官做,成績一般的,在科考的道路上也可以減免部分考試。

  有了這麼一條捷徑以後,在太學上學的學生們,有一部分人,便不需要再和外面的讀書人擠破腦袋考進士了。

  他們即使不用參加科舉,也有機會做官。這應該就相當于現在的自主招生吧,不需要參加高考,照樣能上一流好大學。

  漢武帝時期太學開設了哪些課程(漢武帝辦的太學為何在宋朝衰敗了)(7)

  07宋朝的太學生,包吃包住,小日子過得舒坦的很。 因為範仲淹鼓勵地方辦學的思想,導緻了太學的地位受到了沖擊。為此宋徽宗趙佶,為了籠絡貴族官僚,曾經一度廢除過科舉,隻從太學中選拔人才。

  這段時間太學的确是達到了鼎盛時期,可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問題,寒門子弟們完全不買賬,地方教育體系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此太學成了衆矢之的。

  凡學皆隸國子監。國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孫為之,初無定員,後以二百人為額。太學生,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異者為之。及三舍法行,則太學始定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宋史》

  範仲淹之後,宋朝也逐漸将教育資源出讓給了寒門子弟,他們在招收貴族官僚之地的同時,也招收一部分寒門子弟中的佼佼者。

  北宋時期,太學生在學校是不用交夥食費的,餐飲費用全部是朝廷給包了。尤其是宋神宗時期,數量龐大的外舍生也不需要交錢就能吃上食堂裡的飯菜了。

  這個時候的太學生,小日子可就太舒服了。隻要是踏入了這個學校,那吃喝就不愁了。隻需要專心學習就可以了。

  可是到了南宋時期,因為宋朝整體出了大問題。宋高宗雖然也設立了太學,但是外設生必須要繳納一定的費用才能吃上食堂的飯菜。當然了家裡确實貧窮的,費用是可以減半的。

  總體來說,宋朝的太學生,生活品質還是非常不錯的。他們在這裡上學,不僅免除了徭役和賦稅,而且包吃包住,還要書可以讀,自然是培養出了一大批人才。

  漢武帝時期太學開設了哪些課程(漢武帝辦的太學為何在宋朝衰敗了)(8)

  08宋朝的寒門子弟很難進入太學。 從這種體制上我們就可以看得出,王安石變法以後,的确是為寒門子弟打開了一道通往太學的通道。

  過去太學隻能讓當官者的孩子去上,可是王安石變法以後,情況不一樣了,寒門子弟隻要你有學問,也能夠上太學。

  但是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能夠通過入學考試。也就是說貴族子弟哪怕是個草包,也能夠入太學讀書,而寒門子弟必須要擠破腦袋才能夠進入太學。

  這就有點像京、滬等地的招生制度了,隻要是本地人,輕松可以考入名牌大學,而外省的學子們,必須要擠破腦袋,才能夠考上名牌大學。

  這是赤裸裸的現實,教育資源就那麼多。照顧了你,就照顧不了他。相比較而言,官員對宋朝朝廷的貢獻,是遠大于普通老百姓的,所以政策上對官員子弟有所傾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寒門子弟進入太學已經,一定也适應不了那種教育氛圍。因為裡面都是有錢有勢的公子哥,隻有他這麼一個窮人的話,根本就無法融入進去。

  所以進入太學的寒門子弟,那就更少了。有宋一代,寒門子弟通過太學,做上大官的,基本沒有,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

  總結:範仲淹的普及教育,顯然要比辦太學更有意義。 太學始終是封建王朝最重視的學校,無論叫太學還是國子監,骨子裡都是一樣的東西。可是這種教育體系,對王朝的發展和文化的延續真的非常不利。

  我們都知道慶曆新政的确是失敗了,因為宋仁宗沒有擋得住貴族集團的攻勢,最終主動放棄了這次改革的機會。

  範仲淹雖然也做出了讓步,主動外調。可是我們發現,範仲淹從慶曆新政時對教育的改革中,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普及教育的重要性。

  太學隻針對貴族團體,這顯然已經不适合宋朝那個發達時代了。所以範仲淹決心要普及教育,在各地開設大量學校,讓寒門子弟們都有書讀。

  這件事的意義實在是太重大了,可以說中華文化的傳承,主要就依賴于這件事。當教育普及以後,太學的作用也就逐漸淡化了。寒門子弟登高樓的機會越來越多,反倒是貴族子弟能夠繼承父業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參考資料:

  《漢書》

  《後漢書》

  《舊唐書》

  《大戴禮記·保傅》

  《宋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